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把科學對待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列為經濟建設中的重要課題。1998年1月1日零時,我國實施淮河治污的“零點方案”,對污染物超量排放的企業停產整頓。隨后,我國集中力量治理污染比較嚴重、群眾比較關心的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污染,國家投入大量的配套資金,這不僅為中國環保企業、也為外商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中國在環保方面的國際合作呈現出多邊與雙邊相結合、官方與民間相結合的特點。從多邊機構參與我國環保項目看,世行、亞行等機構均提供了貸款。以世界銀行為例,世行曾對北京治理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的一個項目投資1.25億美元。
聯合國機構也從培訓、人員交流、項目資助等多方面參與我國環境保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東亞海域海水污染預防與管理》項目中,把中國廈門海域作為重點觀測區之一,并曾在廈門開會協調行動。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多次在中國舉辦沼氣使用、沙漠治理、生物方法治理污染源等有關問題的國際研討會和培訓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對浙江紹興水污染治理項目、四川省和江蘇省的小造紙廠排污治理項目提供了資助。
聯合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與中國的合作包括:一、資助了在北京召開的環保新聞論壇會;二、邀請中國及海外學者組成專家組對河南省造紙廠和皮革廠污水治理進行實地考察;三、資助中國專家赴亞太地區出席國際會議,等等。
中國積極參加環保多邊組織活動
中國廣泛參加了環保多邊組織的活動。1981年我國交存《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公約》加入書,同年4月8日生效。1986年9月29日我國交存《1969年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議定書》加入書。1988年6月7日中國接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21條的修正案》,同年7月7日交存接受書。1989年中國簽署《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0年3月22日簽署《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賽爾公約》,1991年9月4日批準加入。1991年5月1日批準加入《經修正的消耗臭氧層物質蒙特利爾議定書》。1991年10月3日簽署《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1992年1月3日簽署《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1992年7月3日生效。1992年6月11日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1995年加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時,中國代表在發言中指出,貧困和欠發達對眾多發展中國家來講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新型伙伴關系,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生態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方面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方面的援助,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符合人類共同利益,也有益于發達國家本身。
中國在1992年里約熱內盧環發大會后成為第一個向聯合國遞交《中國21世紀議程》的國家。
該議程是中國今后一段時期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綱領性文件。中國環境科學家對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國際上的資金和技術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手中,如果在全球環保行動中無法實現資本和技術從少數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有效擴散,就無法取得合作實效;發達國家的國家機構擁有的成熟環保技術應立即對發展中國家轉讓;發達國家對其國內私營企業與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貿易應在稅收、通關、批準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條件以降低技術轉讓價格;發達國家應通過國內立法程序使其縮短對發展中國家出售技術的專利保護年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環保研究項目成果應在參與方平等分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向對方開放各自的環境科學實驗室。
七十七國集團在國際講壇闡明,目前全球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發展中國家的呼吁難以得到發達國家的響應。
[page]在此形勢下,環境領域南南合作方興未艾。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環保合作也在向前發展。中國科學家應邀前往泰國和新加坡,為治理工業污染源提供技術咨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組織中國專家參與東南亞國家造紙廠污水處理項目。在環保方面,中國不僅有一流的科學家,有些國產環保設備也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中國環保領域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的環境保護在對外開放中與一系列國家簽署了政府間環保協議或備忘錄。上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國際開發署曾贈款1000多萬加元,資助三峽工程環保論證。
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中,中美在環保領域的交流有其獨特的軌道。1980年2月5日,我國國務院環保辦公室領導小組與美國環保署簽署了《中美環保領域科技合作議定書》,后又在該議定書下形成4個附件,涉及環境與健康、污染物控制、環境變遷與影響、全球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雙方開展了一些成功的合作項目。
例一,中國防治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與衛生工程研究所,與美國環保署下屬一研究所從1982年起在我國云南展開燃煤大氣污染與肺炎及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合作研究,前兩期研究歷時10年,在防治肺炎、人體對污染物的承受能力定量分析等領域取得成果,受到中國衛生部的獎勵,美國環保署也對參加項目的中國科學家授予銀質獎章。1992年該項目進入第三階段研究。
例二,為保護臭氧層,北京家電設備研究所、青島海爾集團和美國馬里蘭大學于1991年開始研制節能、無氟冰箱,1993年投入生產。
例三,1986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與中國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簽訂《中美科技合作全球內陸降水背景值研究》協議,云南省氣象局等單位共同在中國
麗江玉龍雪山山麓、海拔2300米~3200米之間,利用全自動降水采樣器采集降水樣品,經處理后分別寄往中美雙方實驗室,對樣品進行分析。該項目從選點到完成,歷時8年。其間,中美雙方定期交換數據和資料,專家互訪討論,充分論證了麗江內陸降水背景點是當前研究全球內陸降水背景值惟一的合理代表背景點。這一成果不僅為我國內陸降水化學背景值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且對認識全球大環境酸雨組分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制定防治對策、制定標準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及實用價值。中美雙方科學家對研究成果表示十分滿意。美國環境保護署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每年用于中美環保合作的配套資金100萬美元。90年代后逐漸減少,甚至有一段時期美環保署無專項資金用于對華合作。與其他西方國家企業比起來,美國環保企業在中國的環保市場競爭中喪失了不少商業機會。
中國污水處理廠、排污裝置設計與設備制造、生物保護方法、電子方法治理污水設備、太陽能、清潔燃燒與除塵、汽車廢氣凈化、工業廢物綜合利用、劇毒
化工產品的管理、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等領域市場潛力巨大,外商在華研究領域可建立獨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可以確信,無論是技術、設備還是環保法規方面,中外環保交流與合作將在不斷探索互利性和互補性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 汪巍(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