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昨日的會議還披露,歐盟已于今年2月3日向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委員會發布歐盟關于電池和蓄電池及廢電池和廢蓄電池指令而批準的共同立場及撤銷指令,指令引入了便攜電池中鎘的含量0.002%的新限制。
國內電池出口商生產成本增加
國內出口干電池量值最大的企業廣州虎頭電池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劉煦昨日向記者表示,將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歐盟環保指令,將會導致以低成本、低價格在海外市場競爭中披荊斬棘的中國電池出口企業經歷更加巨大的陣痛。
劉煦介紹,即將實施的歐盟環保rohs指令細化到電池行業,指令要求將便攜電池中鎘的含量限制從當前的0.2%一下子壓縮至0.002%。“這迫使國內電池出口商必須尋找新技術、新材料,而這必然要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壓力。”
近幾年來,我國電池出口貿易快速增長,而歐盟正是中國電池產品出口最大的地區之一。資料統計,2004年國內電池生產量為280億只,出口各種電池221億只,約占電池生產總量的79%。而對歐盟、北美的出口量均占到20%左右。出口手機鋰電池為主業的廣州國光電子公司質管部經理劉輝則向記者斷言,歐盟這次修改的電池指令草案將對我國電池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產生較大影響,部分同行將被迫轉向開拓其他海外市場。
中小企業艱難轉型
中國鉛酸蓄電池行業協會秘書長于同雙向記者介紹,從長遠看,歐盟環保指令促使企業采用新技術,提高環保標準,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推動中國電池制造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事實上,在歐盟環保指令的推動下,采用無汞、無鉛、無鎘技術生產也成為國內電池生產行業的大勢所趨。以廣州為首的珠三角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而電池出口更是占到全國出口約1/3。盡管虎頭、國光、南孚等企業早早做好應對準備,但有電池工業協會負責人稱,與長三角地區生產企業一樣,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非外資背景企業,產品遠未達到rohs指令要求。企業如果不能及時達到歐盟的新環保要求,那么產品積壓、出口銳減、重稅制裁等問題將接踵而至,甚至最終會被殘酷淘汰。
劉輝評論稱,像珠三角一帶,當前至少擁有2000家各種電池生產企業,類似國內外的環保指令陸續出臺,將有助于整頓國內電池出口秩序,并推動電池行業進一步洗牌。
本報記者 戴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