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潔)近年來,因為種種原因,在我省一些地區,國家嚴格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企業還在陸續上馬。從今年開始,我省將把排污總量指標作為新建項目審批把關的“總閘門”,切實落實“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決不允許突破總量控制指標。
環保審批被稱為優化經濟增長的調節器,是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據省環保局局長姬振海介紹,去年,我省對產能過剩的鋼鐵、焦炭、水泥、鐵合金等行業新上項目,嚴格限制審批,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準入條件、高能耗、高污染、對生態環境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從嚴把關,不予審批。全省市級以上環保部門審批建設項目3287個(其中省本級審批485個,不包括國輻射項目),否決項目112個。
姬振海說,環保部門在項目審批過程中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如越權批復或化整為零批準應由上級環保部門審批的項目;還有的擅自降低評價等級,簡化評價內容,違法批復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解決的時候了。”
“今年,各級環保部門要堅決做到‘四個不批’。”姬振海說,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選址、選線與規劃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一律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群眾反應強烈的項目,一律不批;在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對增加排污總量和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
從今年開始,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組審批規定,嚴禁超越權審批,嚴禁化整為零審批。各級環保部門一定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要求,嚴格降低審批等級。此類違規問題,發現一起,糾正一起,通報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