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鴻 金吉鑫 魏明浩 報道
本報平原訊 目前,平原工業在發展中正涌現出一連串令人心里透亮的喜事兒。這些事兒不是企業產能和效益又翻了幾番,也不是產品出口又拿了多少訂單,而是不少企業自主“焊接”起“循環產業鏈”,工業生產中留下的污泥、廢水、殘渣、廢瓷,經過提煉轉化,變成了優厚的生產原料。
縣委書記馬善軍告訴記者:大進大出、粗放生產,只能給企業造成低層次、高風險,甚至導致企業難以為繼。為此,縣里為每個企業設定了“排放關卡”,從嚴卡緊企業廢品輸出,“倒逼”他們轉變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踐證明,這樣一“卡”,不但“卡”住了企業不科學、不健康的落后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更從工業廢品里“卡”出了巨額能源。
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排放物是廢水,如何把廢水中的有害物質降到最低?兩年來,他們對廢水進行了無數次分解、化驗,終于提取出了沼氣,每天提取7000多立方米用來發電。公司污水處理技術員李曉輝扳著手指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每方沼氣發電按1.3度計算,每天發電超過9000度;每度電按0.6元計算,每天可收益5400元,全年330天生產時間的話,可節約電費178.2萬元。算完這筆賬,小李隨即補充說:“在廢水里把電提出來,不僅撈出了能源,廢水里的有害物質也成幾十倍的下降,一舉多得!”正大紙業有限公司每年產生造紙廢渣6.25萬噸,污水處理留下的污泥有1萬噸,這些垃圾的產生令企業頭疼、政府擔憂。經過苦苦探索,去年公司新上了投資5000萬元的造紙廢渣焚燒與鍋爐系統改造節能項目,通過將原有5臺鍋爐改造成燃料循環流化床鍋爐,并配套設置化學水處理系統、新上干燥設備,可對含水較高的廢渣和污泥進行脫水處理,干度提高到了60%,再與燃煤摻配進鍋爐燃燒。這樣,企業每年節約燃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405噸、二氧化碳7.4萬噸。
平原縣經貿局局長蔡連武介紹說,僅去年一年,全縣工業就投資1億多元,實施清潔生產方案123項,申報專利112件,年可實現節能量1.23萬噸標準煤,減少粉塵排放2000余噸、固廢排放392噸;通過把廢渣、氣、水、瓷、料轉化成沼氣、建材、蒸汽、電、燃氣等,一年間就從廢品中“卡”出了4520.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