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城市航站樓配套項目、上海虹橋機場交通樞紐配套項目、德陽火車站災后重建、美國漢斯公園大道二期設計……在這些重要工程的參與者名單中,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名字:上海聯創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這是一家民營企業,10年前,它還只是蝸居在一間小辦公室里,10年后已經坐上了上海民營建筑設計企業的“第一把交椅”,去年營業收入達到4.5億元,合同金額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是什么讓這家民企發展得如此之快,能夠承接起上海、全國甚至是全球的建筑設計項目?聯創的法寶,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做環保建筑。
環保建筑設計“突圍”市場
沒人脈,沒背景,沒資金,2001年聯創剛剛成立的時候,董事長薄曦一直在考慮以什么建筑設計特色“突圍”,當時公司敏感地注意到了一個趨勢:環保建筑設計。
那時,國內的民營建筑設計企業還很少,剛創業的公司都忙著東奔西走接訂單,少有企業關注建筑環保。“6、7年前,聯創就開始嘗試把國外這一先進理念引入國內,但是不幸失敗,建筑物造價高、配套材料不夠,計劃流產。”薄曦說,雖然嘗試失敗,但綠色環保的理念卻一直在公司里“生根發芽”。
聯創的環保理念,有自己的準則——崇尚自然。2006年,薄曦去芬蘭考察北歐第一棟生態建筑,發現當地多利用自然資源,靠建筑冬暖夏涼:“國外的建筑設計師首先考慮的是自然的力量,比如河流通風、日照光源等,用最簡單的方式做環保建筑。”這給薄曦很大的感觸,“在綠色技術中,要去除偽技術,用高能耗的方法達到低碳效果,不值得推薦。”
2009年,中國市場掀起了環保建筑的浪潮,憑借著穩固的根基和獨到的理念,聯創厚積薄發,贏得了市場。在無錫太湖新區生態城的建筑設計中,聯創大膽運用了“高低窗”的智能通風設計理念,所謂的“高低窗”,即在一面墻臨近踢腳線處開設低窗戶,而對墻的窗戶則開在高處,以達到采光、通風的自然效果。在羅店朗詩綠島的設計中,聯創又率先使用了“地緣熱泵”系統,它從土壤中“提取”能量,以常溫水為“媒”,利用季節溫差制冷采暖,無需能耗。這一高科技綠色建筑環保設計成為了一張企業名片,讓聯創在最近的大飛機建設項目中一舉中標,拿到相關的建筑設計訂單。
綠色理念引進個“小紐約”
聯創一直引以為傲的環保建筑設計理念,在贏得市場的同時,悄然間也成為融合全球頂尖人才的一塊“吸鐵石”。
作為輕資產的服務型企業,人力資源向來是企業最大的資產。然而在建筑設計界,特別在民營企業,較少能看到國外優秀人才:他們很難請,即使來了,也很難留得住。結癥在哪里?同濟大學一位建筑學教授曾經說過,中外建筑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太不同了,國外建筑設計師非常重視環保,而國內設計師更重視外觀。薄曦也坦言:“國外的建筑設計師個性極強,加上中外文化差異的碰撞,國際人才很難應付國內民營企業的要求。”
但是民企聯創卻有個極為優勢之處:企業先進的綠色環保設計理念,已與國際接上了軌,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與國際人才接了軌。從2003年麻省理工畢業的一位美籍華人走進聯創開始,聯創引進國際人才的腳步就沒停下過。目前,這里匯聚了來自英、法、德、意等13個國家的28位外籍優秀建筑設計師。為此,2008年,聯創還特別成立了一個“無界工作室”,走進工作室,就像走進了“小紐約”,設計的思維火花處處迸發。
“小紐約”還產生了鯰魚效應。“原本我們的建筑設計走的是粗放型計劃,一項為期半年的項目工程,國內的員工通常以‘周’為單位排表,而國外的建筑設計師則使用精細化管理,具體可以排到每天不同時段的任務,考慮得非常周到。”薄曦說,幾次“榜樣”做下來,本土人才的工作能力都上了幾層樓。
全球化的腳步走得舒暢
立足環保建筑設計的高定位和全球化的人才,在聯創公司的未來藍圖中,民營企業應該和國有企業一樣,能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一壯志雄心正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十二五”期間,建筑設計作為上海創意產業的五大門類之一,成為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一股重要支撐力量,而綠色環保理念又是建筑設計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最近,聯創加速壯大設計師隊伍,在全國招了200名應屆畢業生,并著手在深圳、成都、鄭州等地增設分公司,將企業規模增至2500人。
借助環保建筑設計,聯創全球化的腳步走得非常舒暢。除了擁有眾多國際知名公司客戶及合作伙伴外,近期公司完成了美國漢斯公園大道二期設計,跨國并購國外專業度較強、規模較小的設計公司,整合國內外設計產業資源,實現創意產業的國際化創新。“不過我最希望的,是在打響國際知名度的時候,更多地為上海、為全國設計出國際頂尖的綠色環保建筑。”薄曦表示。
本報記者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