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環境光學監測研究室承擔的國家“863”二期項目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課題“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關鍵技術及集成設備研制”中子課題“振蕩天平顆粒物監測儀(teom)”和“空氣動力學粒譜分析儀(aps)”通過了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該技術能對直徑2.5微米(pm2.5)的大氣顆粒物實行實時監測,與歐美等技術領先國家在空氣質量管理中采用pm2.5作為常規監測指標具有同等技術水平。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專家鑒定組在鑒定委員會主任、國家環保總局氣象中心任陣海院士的帶領下,仔細聽取了課題組的研制報告、課題現場測試報告、資料審查報告、科技查新報告,并與課題組科研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之后,到實驗室現場考察了課題組研制的樣機和實際運行情況。經過認真深入的考察,專家組一致認為:安光所研制的“振蕩天平顆粒物監測儀”、“空氣動力學粒譜分析儀”技術路線新穎,分別在錐形玻璃振蕩管研制、防震結構設計、微振蕩的非接觸電磁檢測、振幅補償和微距雙光束系統設計、電子學多道系統設計、空氣動力學聚焦噴口結構設計等關鍵核心技術是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是創新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這二項系統的成功研制,填補了國內大氣顆粒物高精度實時測量和空氣動力學粒譜分析技術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大氣氣溶膠對區域乃至全球氣候和環境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們一方面通過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改變地面的溫度分布,另一方面氣溶膠不但是形成云的凝結核,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的傳輸載體。尤其是直徑小于2.5微米(pm2.5)的呼吸性顆粒物和小于10微米(pm10)的可吸入性顆粒物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是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組織首選的污染物監測對象,并對大氣中的直徑小于2.5微米(pm2.5)呼吸性顆粒物含量實施24小時連續監測。 我國由于技術及生產條件的限制,目前對大氣污染監測主要采用電化學分析法以測量大氣中懸浮顆粒或直徑小于10微米(pm10)的可吸入性顆粒物為主,無法進行自動、高精度監測,因此自動監測儀器幾乎全部依賴從國外進口。已通過科技成果鑒定的“振蕩天平顆粒物監測儀”現場監測顯示,該系統能對大氣氣溶膠顆粒物實施高精度、實時測量,數據獲取快捷、準確,性能指標良好,能有效緩解我國高技術環境監測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空氣動力學粒譜分析儀”則用于集成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關鍵設備,對我國環境監控中急需要解決的大氣可吸入顆粒物的監測分析問題,特別是對其源解析、粒譜數濃度譜、質量濃度譜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該系統結構緊湊、性價比好,產業化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