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紅 江蘇省交通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根據國家環保部的權威資料顯示:我國城市市區環境噪聲污染比較嚴重,且以每年5-10%的速度進行增加。這些交通噪音主要是因車輛增多和聲源過大而造成的。不過,根據物理學噪聲產生的原理及其特征分析,在進行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來進行預防。筆者在近幾年的實踐調查中發現,通過建立隔護欄和綠化帶等方法來進行預防。
一、市區道路的交通噪聲概述
市區道路的交通噪聲是因交通工具的鳴叫和與道路摩擦而產生的一些噪聲,這些噪聲的評價以超過70分貝(白天)和50分貝(夜晚)標準,而進行判定。
從近幾年的市區測量來看,市區道路的交通噪聲,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1)連續性,即在不同的時段都有一定的噪聲產生,呈現連綿不斷的特點;(2)嚴重性,某些駕駛員為了能夠增強自身的喇叭聲量,往往違規加大喇叭音量,容易產生尖銳的聲音;(3)震動性,噪聲產生的頻率往往會引起其它物體的震動,容易引起其它物體的損壞,不利于交通安全。
二、市區道路的交通噪聲產生的原因
(一)交通車輛的快速行進和喇叭噪音污染。車輛在行進的過程中因往來穿梭,為了避免碰撞,司機只有通過不停地按喇叭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噪聲自然而然就產生。
(二)市區道路的設計不夠科學規范,缺少一定的防范措施。筆者在參閱了許多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很多城市只在居民密集的地方進行一些簡單的防范處理,不能夠有效地解決噪音污染問題。
(三)缺少一定的吸引綠化植物。根據噪聲防治辦法,在道路兩側種植一定的綠化植物,不僅能夠緩解空氣污染和噪聲的傳播,更是一種降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市區道路的交通噪聲的危害
(一)交通噪聲容易引起人們生理和心理等諸多方面的緊張,不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發展。根據噪聲的測量標準:50dB的噪聲就開始對人的睡眠產生影響;70dB以上的噪聲就會對人們的聽力產生影響,甚至有損害;85dB的噪聲會造成聽力的輕度損傷;人耳接觸85dB以上達6個月以上的噪聲,會造成少量噪聲性耳聾,時間更長則會導致永久性耳鳴和耳聾。
(二)交通噪聲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不適。噪聲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使交感神經緊張,使人心跳加快,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根據省人民醫院的調研資料現實:70dB的噪聲對心臟病和高血壓有影響,容易引起人的神經系統過度緊張,使人產生焦躁不安。
(三)交通噪聲對駕駛員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駕駛員在“制造”噪聲的同時,往往也是噪聲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其距離更近容易導致一些難以預料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使得駕駛員更容易出現疲勞的現象,思維錯亂而影響駕駛。
四、預防市區道路的交通噪聲的策略
(一)控制噪聲源,減少交通噪聲
根據近幾年的實踐操作來看,抑制噪聲源是降低噪聲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聲控制對象的不同層次可以將降噪措施主要分為:(1)規劃減噪,即通過事先的規劃設計來防止噪聲的污染;(2)管理減噪,在防治污染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預防管理;(3)技術減噪,即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來降低噪聲的污染。
交通噪聲主要與道路中行駛的車流量和平均行車速度有關,對此,筆者以為,交通噪聲應該以控制道路中交通流量為著眼點,從上述三方面的角度進行治理。這樣,不僅能夠體現防范的全面性,還能夠有助于提高減噪的效果。
(二)合理規劃設計,構建完善功能區域
現行的城市規劃在設計上往往按照功能區域合理劃分的原則進行統籌協調安排。在生活和生產功能的區域上,更多的是注重人性化管理設計。這種人性設計則是要求道路的設計應該體現出寬敞和便捷的同時,能夠減少人為的污染障礙,像噪聲等。
道路在城市規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筆者以為,在進行道路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1)注意城市與衛星城之間、區與區之間、不同功能區之間保持協調的交通流量;(2)在人口、商業過于密集的地區,不應繼續新建吸引大量車流、人流的商業、文化體育設施,同時要結合舊城改造,把運量較大、干擾居民生活的重工業遷出城區,減少城市內重載交通的比例;(3)做好土地的規劃和利用,對于能夠誘發大量交通的建筑設施,如歌劇院、大型體育場、機場、火車站、大型客運站進行合理的選址;(4)注意公務維護站的選址設計,盡量選取靠近公路的旁邊地方選址,以增加工人維護和修理的機會,提高公路管理質量。
(三)注意設置隔離措施,減少噪聲污染
如果從減噪的技術角度而言,在噪聲源的兩測設置隔離措施,例如綠化措施、聲屏障、防聲墻以及防噪堤。這樣的防噪措施,一方面,能夠提高防噪的質量;另一方面,能夠減緩噪聲對居民產生的負面影響,便于居民生產和生活。
筆者以為,可采取如下措施:(1)根據城市建筑物的形狀選用合適的交通建造,注意合理的建筑物高低搭配;(2)在兩側以住宅、辦公、旅館等建筑為主的城市街道,在用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適當增加行道樹和步行道至建筑物的寬度,保持最低限度的噪聲衰減距離或緩沖帶;(3)利用松柏、梧桐等綠色長廊把機動車道與步行道隔離,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間再配以喬、灌木和草地的植物群落,可以收到一定的減噪效果;(4)高架上采用綠色“聲屏障”,既能達到既抑制噪聲,又能夠提高駕駛員的駕車注意力。
總之,在市區道路的建設中,注重道路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一方面,能夠有效減少交通帶來的噪聲,減緩噪聲源;另一方面,能夠有利于環境保護,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
參考文獻
[1]任文堂:交通噪聲及其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2]何渝生:汽車噪聲控制[M],機械工業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韓善靈 朱平 林忠欽:交通噪聲綜合影響指數及噪聲控制研究[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5年第1期
[4]崔凱杰:城市交通噪聲污染的影響及控制[A],全國環境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7年
[5]韓運強:噪聲治理工程---聲屏障設計[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