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的運行必然會對周邊區域造成一定的環境問題,其中飛機起降所產生的航空噪聲影響,是世界公認的機場環境難題。上海“一市兩場,一新一老”,兩類機場遭遇的典型噪聲問題,是上海機場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噪聲問題處理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對上海機場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友好具有決定意義。通過多年系統探索,上海在機場航空噪聲控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預防至上、相容規劃”成功經驗。圍繞這一指導思想,機場通過環境影響評價,近遠期總體規劃及調整,周邊土地相容性規劃及其與城市規劃的良好銜接等一系列措施,比較成功地控制了機場的現狀噪聲和未來噪聲影響。
由于地處市區、周圍建筑密集,虹橋機場噪聲的控制更具挑戰性。機場選址早已時過境遷,加之機場地域局促、四面圍合的現實境況,即使從總體布局、相容規劃的角度謀劃控制,實施起來也頗有難度。虹橋機場的噪聲控制策略可歸納為“近距跑道、入口內移、聲源控制、相容規劃”。1993年版的虹橋機場總規,規劃將來建設兩條間距為1700米的遠距平行跑道。考慮減少占地等一系列因素,2005年版的虹橋機場總規則調整為兩條近距跑道,在三種可供選擇的近距跑道構型中,最終選擇了噪聲影響最小的構型方案——一對間距僅為365米的平行近距跑道,這也是構型是間距滿足E類飛機使用的最小間距。兩條跑道采用一起一降運行模式,由于相距甚近,其噪聲影響在宏觀上幾乎相當于一條跑道,使西區擴建后的機場噪聲影響基本維持了現有模式。
365米的近距跑道可以最大限度地縮小飛行噪聲的影響范圍,加之跑道兩側均為航站樓的規劃布局,使之成為阻擋噪聲傳播的聲障,形成一個對周邊地區較好的保護過渡區域,也有利于減小飛機噪聲對東西兩側環境的影響。
2005年版的虹橋機場總規,還采取了“入口內移、設置繞滑、占地動遷”的綜合措施,將現有跑道南端入口內移300米,這樣機場噪聲影響范圍也隨之向機場收縮了300米,同時動遷跑道南端受噪聲影響較大的住戶,雙管齊下,徹底地根除了跑道近端的噪聲影響隱患。由于虹橋、浦東機場的明確定位,未來更多架次的大型飛機,尤其大型遠程客、貨運輸機,將主要集中在浦東機場,而國內航班、包括公務機等將主要在虹橋起降,架次也相對較少。
由于歷史發展原因,虹橋國際機場現有跑道兩頭約近800戶居民、50家企業長期受飛行噪聲影響。跑道助航燈光在居民院子內,日常維護、安全生產得不到保障。在虹橋國際機場總體規劃修編中,在跑道南北兩端設置了連接東西站坪滑行道系統的繞行滑行道,把跑道兩端的土地納入機場擴建工程的征地范圍,使跑道兩端居民徹底脫離航空噪音的影響;動遷后跑道的助航燈光系統全部在機場飛行區圍界保護范圍內,也解決了機場長期困擾運行部門的燈光維護問題。
虹橋機場現狀跑道的南北兩端是高敏感程度的住宅區域,噪聲影響的問題對其來說至關重要。跑道入口內移等于將航空噪聲在跑道的南北兩端的影響范圍向機場內部移動了300米實際上把跑道兩端噪聲最大(85分貝以上)的區域,幾乎全部移到了虹橋機場用地范圍之內,從而大大減小了虹橋機場用地以外的飛行噪聲影響區域的范圍。跑道入口內移避免了機場北端潛在的障礙物高度限制,大大提高了凈空的安全性;同時為繞行滑行道提供必要的凈空條件,極大地減少了飛機的跑道穿越,提供運行上的靈活性。跑道入口內移與繞行滑行道設置聯合,內移與動遷雙劍合璧,徹底解脫受航空噪聲影響的居民。該減噪措施是國內首次的。
在滿足機場功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降低了航空噪聲,增強機場的環境友好性。另外,虹橋機場還采取了夜航限制、夜貨航遷移等措施,體現了從聲源角度消減機場噪聲的策略。通過精心規劃和場外航空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增加了機場周邊土地利用的環境(包括噪聲)相容性,也為機場與周邊實現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基礎。
來自: 民航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