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危機: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論壇現場
金黔在線訊(實習記者 陳李育 本網記者 林童)“我國城市大氣污染依然嚴重,省會城市大氣污染堪憂。”在PM2.5論壇上,專家們紛紛發出呼吁,以喚醒大眾的危機意識。
7月21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PM2.5分論壇在貴陽舉行。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等部門的環保專家們,圍繞近年來大氣污染形勢及防治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認為,以PM2.5和臭氧為特征的光化學煙霧和灰霾污染日益突出,我國應該實行區域聯防聯控,建立集約化的區域空氣質量監測體系。此次論壇吸引了眾多省內外媒體以及環保人士參加。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主持論壇
我國城市大氣污染依然嚴重,省會城市大氣污染堪憂
“從1961年至今,我國大氣能見度從最初的4-10km減小到2-4km,大約下降一半左右。”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論壇上表示,近50年來我國霾日發生的頻率總體呈增加的趨勢,隨著霾日發生頻率的增加,大氣能見度明顯下降,全國平均能見度距離大致下降了一半左右,大氣污染呈現出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不斷蔓延的趨勢。“我國城市大氣污染依然嚴重,省會城市大氣污染堪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歷史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倫敦PM2.5指標約在10至20微克/立方米,而北京在高峰期達到了90微克/立方米左右,廣州等城市也達到了50微克/立方米左右。
臭氧或超PM2.5成未來首要污染物
數據顯示,進入夏季后,我國多個城市出現臭氧污染,經常出現臭氧濃度過高,超過PM2.5成的情況。柴發合表示,臭氧污染是季節污染物,屬溫室氣體,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有害。未來控制臭氧污染也是大氣污染防治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這項任務并不比控制PM2.5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也認為,治理臭氧污染跟治理PM2.5污染不能分開,有時氮氧化物、臭氧也可能成為首要污染物。
與平流層中阻擋紫外線的臭氧層不同,臭氧污染主要是指對流層臭氧,通常被稱為“有害”臭氧。臭氧污染是人為產物,主要由內燃機和發電廠造成的空氣污染,被盛行風帶動所引起的。
因此,專家們指出,我國應該實行多種污染物的協同控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說:“即將發布的《防治大氣污染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大氣環境管理模式由總量控制向質量改善、由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由單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種污染源綜合防控、由屬地管理向區域聯防聯控的全面、戰略性轉變。”
治理PM2.5專家建言:聯防聯控、建立集約化空氣質量監測體系
在傳統煤煙型污染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以PM2.5和臭氧為特征的光化學煙霧和灰霾污染日益突出。關于大氣污染治理及防治策略,與會專家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副主任李健軍表示,PM2.5污染問題也是區域性復合大氣污染問題,建立集約化的區域空氣質量監測體系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關鍵內容之一。李健軍說:“PM2.5監測能力建設,與區域空氣質量監測體系的各方面密切相關,也就與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所需監測技術支撐的各方面密切相關。”以前的監測體系主要以煤煙排氣為主,監測方法簡單,PM2.5反應過程相對復雜,所以監測體系就更為復雜。
與會嘉賓
柴發合認為重點大氣污染防治要統籌區域環境資源,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加強能源清潔利用,控制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創新區域管理機制,提升聯防聯控管理能力。賀克斌表示要通過對大氣污染實施污染物協同管理,實施區域和部門協同共同控制PM2.5。王金南則表示要講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作為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的主線,全面檢驗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加速空氣質量改善進程。
綜合各位環保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專家們認為國務院6月14日的常務會議部署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治理好大氣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到經濟政策、環境政策、技術政策高度協調統一,實現成分協同、區域協同、部門協同控制PM2.5,需要付出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
(原標題:治理PM2.5:需要建立新監測體系 專家在貴陽掀開環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