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公益訴訟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導火索就是日前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提交的《環保法修正案(草案)》中的新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環保公益訴訟主體或將歸于一家,難免讓人產生壟斷的遐想。中華環保聯合會作為社會機構、公益組織,雖然并不掌握著公權,但“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公益權利代言,極有可能存在利益尋租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很可能將環保的公益事業推向難以自拔的泥潭。
據媒體調查發現:中華環保聯合會采取企業、個人兩種會員方式,企業會員根據級別不同,每屆分別繳納1萬-30萬不等的費用。而在這些企業會員中,很多都是曾被曝光的“污染大戶”。環保公益組織竟然能讓“污染大戶”容身,一邊收著污染企業的會費,一邊又要承擔起訴污染企業的職責,利益糾葛之下,中華環保聯合會又如何能夠站在代言公益所必需的中立位置?
如果環保公益訴訟主體歸于中華環保聯合會,有人擔心,條款一旦通過,雖然打開了公益訴訟的門縫,但是卻關上了所有的窗子。也許它讓環保公益訴訟的主體更為明晰了,但也可能讓置身于訴訟主體壟斷地位的環保聯合會,有了更大的權力尋租空間和腐敗的能量。
中國紅十字會便是前車之鑒。依托于行政化能量,紅會在中國慈善領域無論身份和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可是近年來,以郭美美事件為代表的各種丑聞,讓紅會的聲譽江河日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紅會占據主要慈善資源的優勢,因為管理和監督的缺失,最終變成了它危機生發的根源。丑聞背后的利益尋租、置換、輸送嫌疑,傷透了善眾的心。
搞慈善的紅會,因為腐敗丑聞,讓民眾不再相信它是在行善。那么,從事環保的環保聯合會,未來會否重蹈紅會覆轍,踏入公信危機的泥潭呢?當民眾不相信搞環保公益的環保聯合會,那么環境保護的重任又何以為繼?
有人認為,環保聯合會也許可以靠更加規范的制度來約制,避免成為利益集團的生意。然而,當前媒體揭露出的環保聯合會會員中“藏污納垢”的現象已經足以令人警惕。當公益組織成為了環保行業的商會,它代言的必定是企業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因此,約制好環保聯合會在公益道路上走得更遠的方式,還是要講求競爭和制衡。與其未來亡羊補牢,倒不如從一開始就消除公益壟斷,排除環保聯合會尋租的可能。
新規尚未出臺,相關部門當審慎聽取民意。給予公益組織壟斷公益的機會,很可能是在為整個環保公益領域挖了個難以自拔的泥潭。紅會已經泥足深陷,中華環保聯合會難道要重蹈覆轍嗎?
(時言平,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