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 六合南部的長蘆地區,本是一個普通的涉農街道。然而近1年來,這片區位與資源優勢并不突出的土地,卻因為一家“特區”的崛起而聲名鵲起,吸引了大批高層次人才來此落戶創業,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就多達10名,在全市20個科創特區中表現“搶眼”。昨天,記者在南京化工園科技局局長劉小國的帶領下,走進這家特色鮮明的科創特區。
去年11月21日,位于南京化工園內的紫金(化工園)科技創業特別社區正式揭牌。該“特區”的規劃面積為2.53平方公里,僅僅過去9個月時間,“特區”內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投用。本月底前,近百家創業企業都將入駐完畢。
昨天,記者從南京化工園管委會驅車往西南方向,大約5分鐘車程,就進入了“特區”范圍。沿途,一片已經完成外立面裝潢的“花園洋房”映入眼簾。劉小國介紹,這就是“特區”配建的人才公寓,共4200平方米,目前正進行內部裝修,年內將全部啟用。鄰近人才公寓的一片工地上,幾棟樓房的框架結構已“浮”出地面,這是正在建設中的“特區”研發中心二期5萬平方米國際企業孵化園。
車子拐了個彎,在一片綠色的掩映之下,一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創業園區藏身其中。簡約而現代的三棟建筑相互連通,呈“品”字形排布,這是“特區”已建成的一期研發中心,承擔著初創企業孵化器的功能。
一樓大廳內,“千人計劃”(南京)化學化工研究院的牌匾格外醒目。這是南京首家“千人計劃”研究院,由“特區”攜手“千人計劃”聯誼會化學化工專業委員會在今年4月成立,重點圍繞化學化工領域前沿學科和尖端課題,開展有關成果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短短4個月,這里已集聚10名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組建10個研究所的同時,還開辦了10家科技企業,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化工領域。園區專門設立了1億元的研究院發展扶持基金,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千人計劃”創業項目,分期給予3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并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投融資支持。
在二樓辦公區域,不少科技企業已經入駐。南京某高校教授劉福生,去年入選為南京首批“321人才”,他在此創辦了一家從事新型鋰電池材料生產研發的公司。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實驗室里對設備進行最后調試。“我們公司目前一共7個人,園區免費提供了總面積200平方米的辦公室和實驗室,還在周邊最高檔的小區租了房子給我當公寓。”劉福生說,貼心的服務之外,園區的公共服務平臺讓創業者省了很多心。對于從事化學化工相關研發的企業來說,各項實驗數據的分析測試非常重要,但初創企業一般都無力購買大型儀器設備。為此,紫金(化工園)特區與南京白云化工環境監測有限公司、南京大學現代分析中心聯手,投資4000萬元,在化工園原有的白云檢測中心追加了部分大型儀器設備,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公共分析測試平臺,于今年5月正式投用,目前檢測項目多達800多項。
劉小國說,特區內企業使用這一平臺,只需支付一半費用,并且,通過園區的服務平臺進行網上預約后,檢測中心可以上門取樣,遇到特別“疑難”的樣本,還可以交給南京大學現代分析中心進行專業“診斷”。為吸引更多企業入駐,特區還在積極籌建新材料和節能環保兩大公共技術平臺,計劃投資2.5億元,目前己完成初步建設方案。
采訪中,南京化工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霞告訴記者,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南京化工園區提出了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和世界綠色能源化工之都的發展目標,實現這樣的目標,關鍵靠創新、根本靠人才,而科創特區則是實現目標的最好載體與平臺。據悉,今年上半年以來,特區已成功引進新材料、生命醫藥等領域的科技創業項目過百個,其中有2個項目計劃在5年內上市。
本報記者 張璐 本報通訊員 朱孔文 本報實習生 劉佳
來源:南京日報編輯:吳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