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1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為進行更精密的海洋研究,全臺灣第一艘大型遠洋研究船“海研五號”10日在高雄舉行啟用典禮。“海研五號”配有先進靜音推動、自動定位系統及水下3000米遙控無人載具(ROV)等設備,有助于臺灣進行海洋調查與新能源的探勘,使臺灣的海洋研究能更上一層樓。
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表示,由于臺灣現有的一、二、三號海洋研究船,除船齡老舊外,噸位數只有300噸至800噸,每逢冬季風浪較大時即難以出海作業;加上海洋資源研究愈來愈重要,因此于2006年編列預算,投入超過新臺幣18億的經費,打造臺灣第一艘大型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由臺灣“中信”造船公司建造。
2700噸級的“海研五號”續航力長達50天,約可連續航行13000多海里。同時,船長72公尺、船型設計抗浪性佳,能在冬天惡劣的海象中作業,可補足目前欠缺的冬季水文資料;更重要的是能對海底進行新能源研究。
臺灣海洋研究中心主任高家俊指出,海研五號最大的2項特色是靜音航行及動態定位系統,能輔助海底作業更為順利;另外還配備多項先進科儀設備,如多音束聲納系統、多頻道震測系統及遙控無人載具,可潛至水面下3000米進行海底探勘,大范圍精密測繪海床地形、地貌及解析地層構造。
海研五號的重點任務,在支持新能源的探勘。海洋中心表示,臺灣西南海域發現有大量甲烷水合物(甲烷冰)賦存的征兆,未來可藉由海研五號配置的3000公尺遙控無人載具進行海床觀測,選定最具潛力的場址后,再以配置可采取海床下20公尺樣本的長巖心采樣器直接鉆取巖心深入了解。
除了用于探勘,臺灣氣象局也委托海研五號維護位于宜蘭頭城的地震監測系統海底電纜,以利數據順利傳回氣象局作實時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