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生產膠粘劑的化工廠緊挨河流和農田,沒有經過環保部門驗收卻開工長達8年,工廠也因排放廢水、廢氣被村民多次投訴。昨日,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執行了該起環保非訴案件,這家位于中山市港口鎮中南村的工廠被強制查封。
工廠已停產近一個月
中山加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2004年落戶于港口鎮中南村,占地面積四畝,從事膠粘劑生產。早在2012年5月19日,該廠老板梁漸輝已接到環保局通知,責令其停頓整改。
昨天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廠只有十幾名工人在上班,梁漸輝說,工廠目前有50余名工人,近一個月前工廠已經停工,停工后,工人只是來工廠打卡,并未進行生產。在生產車間,記者仍能聞到依稀的刺激性氣味,工廠外不遠處就是河流和田地。在工廠內,記者并沒看到排污水的系統,只見到三臺處理廢氣的吸收塔。
據了解,經群眾舉報,環保部門曾對該廠進行了環保資格審查和現場檢查。環保部門發現,該工廠原建的5臺反應釜至今仍未取得合法有效的環保審批文件,而新建的3臺也沒有進行測評。為此,環保部門分別于2009年、2011年對該工廠進行過罰款,總計10萬余元。
然而,該工廠既沒有申請行政復議,也沒有向法院起訴,除交納罰款外,沒有履行其他處罰決定。今年2月,環保部門向法院申請執行強制查封。
化工廠申請審批需經三個環節
該廠老板梁漸輝稱,停產這段時間工廠損失慘重。但他表示,工廠被查封后,他將盡快補齊相關手續。“我自己并不懂法律,當初不知道有這么多手續要辦,也沒有人通知我要去辦理怎樣的手續。”
梁漸輝告訴記者,2004年,該廠原建的5臺反應釜已經通過環保測評,之前有關部門告知會一起組織驗收,但他一直沒有接到通知,他便認為驗收已經通過。2009年,梁漸輝又為工廠添置了3臺反應釜,環保局通知他新建的反應釜要進行環保測評,梁漸輝卻遲遲未做。
中南村村主任梁耀明介紹說,一年多來,不斷有村民投訴該工廠的廢水、廢氣問題。他表示,下雨天時工廠排放的污水也會影響附近的河涌。“中南村被港口鎮定位為中山市的農田保護區,首先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中南村7681個村民的身體健康。”
據中山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化工廠申請審批要經過三個環節:獲環評審批;有配套環保設施,即項目建好后,由負責人主動提出環保局驗收,驗收合格后才能投入生產;驗收后,企業還應申請綜合驗收,由市檢測臺其排放的廢氣廢水進行檢測。
?縱深
近3年環保非訴案執行標的到位率僅過半
企業玩“貓抓老鼠”
執行頻陷“疲勞戰”
在中山,加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并非個案。因環保非訴行政案件難以執行,且容易激化矛盾,被視為“骨頭案”,對于法院來說,行政執法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來自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的數字可以佐證這一現實。
據了解,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上半年,該院在環保非訴案件中,進入執行程序的共計146宗,其中強制停產的98宗,申請標的額共約292萬元,到位金額為163萬元,到位率為55%。
執行成“貓捉老鼠游戲”
何謂環保非訴案件?即指由環保部門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法定期間內既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具體行政行為所確定的義務的案件。據了解,因該類案件往往涉及人數眾多,牽涉面廣,法院在執行過程中也很棘手。
據悉,申請法院執行的很多環保案件是因群眾不斷信訪舉報,矛盾積累較深,環保行政機關才立案進行查處。但因環保部門沒有強制執行權,執行壓力也就被轉嫁給了法院。
根據現行法律,法院所采取的執行手段無非是“查封、罰款、拘留”。中山市第一法院執行三庭庭長蔡慶武向記者表示,事實上,上述措施并不能對企業主、經營者形成足夠震懾。“很多被處罰人處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被罰后照樣會進行生產,很多情況下,法院的執行也就演變為‘貓捉老鼠式的游戲’。”
蔡慶武執行此類案件已有多年經驗。他如此總結,港、澳、臺資企業被執行人態度往往較為溫和,比較之下,中小企業當事人則普遍存在不予理睬的傾向。“即不自覺履行,也往往放棄行使法律賦予的復議權、起訴權,采取消極對待環保執法的態度。”
三大原因成執行攔路虎
“近年,法院該類案件的收案數量呈上升態勢。”蔡慶武向記者表示。2010年及2011年,該院收案數量分別為43宗、71宗,2012年截至目前,這一數字為32宗。該類案件的執行占用法院大量司法資源,但執行狀況并不理想,對此,蔡慶武總結了幾點原因。
其一,相關政策和行政規范性文件中,對一些涉及環保的生產工藝能否使用規定模糊,難以操作,使許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鉆了漏洞。其二,被處罰企業中的大多數,為啟動生產投入大量資金,若立即停止相關生產線的使用,將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被處罰企業能拖則拖,并偷偷繼續生產。
此外,對于罰款的處罰,法院雖有相應的強制執行措施,但對于責令停產、停業處罰的執行,往往需采取停水、停電等配套措施,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對于危險化學品企業而言,則可能還要關閉相關設備等專業技術支持。
蔡慶武說,不少被環保部門處罰的企業,反而將環保部門告上法庭,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蔡慶武認為,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也不能為減少投入、成本而置環保法律法規于不顧。“對于法院對該類案件的執行,企業也應自覺履行,而不能與法律相對抗。”
南方日報訊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魏末寒 通訊員 周祖龍 王念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