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高層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攝影/ 本刊記者 沈晨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李克強訪歐,強化向西開放
中國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振興,強化向西開放。此次李克強訪比、訪匈、訪歐盟總部無疑是強化向西開放的具體體現,將與俄羅斯、歐洲向東開放形成利益交匯點
本刊記者/張蔚然沈晨(發自發自匈牙利、比利時、歐盟總部)
4月30日至5月3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對匈牙利、比利時和歐盟總部進行了訪問,雙方就經貿、科技、金融、農業、質檢等領域的務實合作達成廣泛共識,政府部門和企業間共簽署了9項合作協議,涉及金額22.2億美元。雙方還舉行了“中歐高層能源會議”和“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高層會議”。
此訪期間,李克強多次指出,中國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振興,強化向西開放。此次訪比、訪匈、訪歐盟總部無疑是強化向西開放的具體體現,將與俄羅斯、歐洲向東開放形成利益交匯點。
中歐制造業可互補
歐盟連續多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技術來源地的地位,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也是歐盟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2011年,中歐貿易額達到567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8.3%。
雙向投資方面,歐盟連續多年保持中國累計第四大外資來源地地位。截至2011年底,歐盟對華直接投資達816.7億美元,涉及工業制造、金融、物流等多個領域,不少企業還建立了研發中心。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對歐投資日益活躍,企業投資方式從傳統的貿易流通型逐漸擴展到生產型、服務型和研發型。2011年,中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42.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已覆蓋歐盟27個成員國。歐盟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重要市場。
對于中國和歐洲這兩大經濟體而言,轉變發展方式和謀求經濟復蘇的手段肯定會有不同,但亦有相同、相通之處。其中,李克強提到的制造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實際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一些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開始反思此前的發展方式,并陸續提出了“重回實體經濟”“重返制造業”等戰略。當然,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絕不可能是重新回去制鞋、制帽,而是要進一步技術創新,擴大出口,吸引投資。而處于相對低端的中國制造業,要想完成轉型,除了加強研發和創新外,擴大對外投資也是實現技術提升的一種手段。這也是為什么“制造業強國”德國近來多次表態希望增加對華出口、歡迎中國企業來德投資的重要原因,而這同樣也是溫家寶、李克強此次訪歐多次提及“歐盟應該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的重要原因。
能源與城鎮化合作是重點
能源與城鎮化領域合作是中歐下階段合作的重點,正如李克強所言,深化中歐能源合作的巨大潛力在于城鎮化與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的結合。
李克強指出,中國有序推進城鎮化、破解資源環境難題,需要學習和引進歐洲先進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當“歐洲設計”遇上“中國制造”,“歐洲技術”遇上“中國市場”,就會產生顯著的效應。中歐應把城鎮化作為務實合作的新平臺、新亮點,突出加強節能環保等領域合作,共促綠色發展,深化項目合作,加強管理交流,分享中國城鎮化和歐洲高技術產業化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為中歐合作互動發展注入新動力。希望歐洲對與中國進行高技術合作更加靈活開放。
他提出,能源合作是中歐合作新的重點,雙方應深化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產業化以及低碳等方面合作。
李克強還表示,中方相信歐盟國家以雄厚的經濟發展基礎、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走出歐債危機困境。中方愿看到歐元、歐洲經濟穩定,這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也符合中國的利益。
歐盟方面表示,歐盟制定了“2020戰略”,中國正在實施“十二五”規劃,雙方應抓住契合點深化合作。歐中城鎮化伙伴合作有利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歐洲經濟振興,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歐中加強能源合作,對于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促進國際能源市場健康發展、保障世界能源安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