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
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各國的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為了全球能源的共同安全,國際金融機構特別是發達國家政府,必須下大決心加強能源金融監管。
日前筆者有機會聽取西方某國際石油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關于“國際油價為何居高不下”的演講,深為其觀點的偏頗而震驚。這位高管的觀點主要有二:一是“推動油價持續上漲的最重要因素是供需基本面不平衡”;二是“金融投機不是導致油價上漲的原因,消費國不應怪罪投機者”。這與高盛公司不久前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所謂“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所致”如出一轍。
對油價問題稍有研究的人士都會注意到,導致近年國際石油價格大起大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供需基本面出現微弱失衡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供需關系的變化十分緩慢,其對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相當有限。
從2000年到2008年中金融危機爆發,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強勁、石油需求增長旺盛,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很小。而同期國際石油價格卻從每桶20多美元攀升至147美元,兩者顯然不成比例。這說明,這段時間油價急劇攀升主要不是供需關系變化所致。
從2008年中到2009年初短短半年時間里,國際油價從每桶147美元急劇跌落至30美元。雖然在這段時間里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普遍陷入衰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受到拖累;但是世界經濟下降的幅度與油價下降的幅度遠遠不成正比。因此,用供需關系失衡來解釋這一矛盾明顯缺少說服力。
最近一兩年,主要發達經濟體仍在經濟危機中掙扎,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難以彌補世界經濟因發達經濟體經濟低迷所造成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并未明顯放大對石油的需求。國際能源署報告指出,“2011年最后三個月全球每日石油供應量增加了130萬桶,世界石油需求僅僅增加了該數額的50%”,而同期國際油價每桶卻上升了30多美元。因此,從基本面看根本不存在推高油價的可能。
上述情況表明,用供需基本面解釋國際油價的大起大落特別是最近一兩年的持續攀升,是根本講不通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擾亂了國際石油市場?在筆者看來,金融投機難辭其咎。他們利用供需基本面的微弱失衡及西方大國一手導演的地緣政治事件,制造石油恐慌,買空賣空、數次倒手加價,導致了國際油價的急劇飆升。據國際權威機構估計,投機銀行、高風險基金等期貨交易商控制著國際石油市場80%的貿易額,投機資本在國際油價上漲中所起作用高達70%。大量事實表明,正是金融投機嚴重扭曲了國際石油市場,導致了國際油價的非正常上漲。
這位西方石油大公司高管為何硬說“金融投機不是引起油價波動的主要因素”,甚至說“金融投機對油價上升實際上起到了一定緩沖作用,是個積極因素”?這顯然與他們的利益直接相關。
但是事實終歸是事實,金融投機擾亂國際石油市場的行為有目共睹。西方金融集團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瘋狂投機行為完全是非理性的,最終勢必傷及西方經濟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的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為了全球能源的共同安全,國際金融機構特別是發達國家政府,必須下大決心加強能源金融監管。擁有投機資本最多的美國更有責任盡快采取行動,制止華爾街金融集團的這種貪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