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徒步愛好者們在青海湖畔用身體拼成“2012”字樣。
當日是2012年第一天,500余名“驢友”聚會青藏高原青海湖畔,以徒步游的方式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
“青海湖百人徒步迎新年”活動是青海湖景區推出“冬游青海湖、精彩更快樂”冬季旅游系列活動之一,徒步距離約為13公里。此次活動將戶外徒步活動同青海湖冬季旅游資源有機結合,以徒步方式傳達低碳環保的生態理念和“我運動、我快樂”的歡樂健康旅游理念。 新華社發
古代把“春節”稱為“元旦”
據新華社電 2012年1月1日,是元旦佳節,1月23日(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民俗專家表示,“元旦”在中國歷史上曾被作為“春節”名稱使用。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作為中華民族第一的節,“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
為什么古代把“春節”稱為“元旦”呢?“元旦”,在中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就是“初”、“始”,“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面升起。元旦合起來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將古人過春節的喜慶氣氛生動地吟詠出來。
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東漢的《四民月令》中說:“正月元旦,是謂正日。”隋代的《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薄稘h書》中亦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說。除以上稱謂外,還有“三元”、“元朔”、“開年”、“雞日”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旦”的諸多稱謂中,“雞日”的稱呼有些特別。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稱呼呢?這是因為,古人是從陰陽觀念來解釋這一說法的。元旦屬陽,雞也是陽物,兩者的性質是一致的,所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產生之后,雞就在元旦中扮演著一種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些與雞有關的活動也紛紛出現,首先是用雞避邪,貼雞畫在門上,這也與雞的特性有關系。隨著這種活動的展開,元旦以雞避邪的原意就發展為以雞祈福,這些古代的說法一直傳到了今天。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把陽歷1月1日稱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