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松高
本報通訊員 楊甜藝 穆興義
提起農村,人們很容易與草堆、糞堆、生活垃圾堆,以及污水橫流聯系起來。而文登市農村,由于近幾年采取了生態化治理環保,呈現出了庭院整潔環境美,人居和諧心情暢的可喜景象。與村里人聊起這一喜人的變化,他們向記者亮出了三招——
垃圾“送”到城里去
張秀禮是高村鎮墩后村的一名保潔員。每天清晨,他都會在自已的責任區里清掃衛生、收拾垃圾,等待鎮上的垃圾清運車過來統一收集。像張秀禮這樣的保潔員,在文登市每個村里都有。
垃圾清運專用車把村里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運到各鎮垃圾中轉站,經過機械化壓縮處理后,由市環衛處統一運往市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這就是文登市在處理農村居民生活垃圾方面所采取的“村收集-鎮中轉-市集中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
目前,20輛垃圾壓縮車串起了全市12個鎮級垃圾中轉站,把736個村清掃保潔隊收集的生活垃圾,定時集中清運至市級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了農村與城市垃圾清運的同步接軌。
“臟水”養出了景觀池
在宋村鎮山東村村南,有一方“大花園”,里面長滿了多種茂密的綠色植物,形成一道獨特景觀。村委林主任介紹說,這可不是一般的沼澤荒草地,而是被稱為“人工濕地”的污水處理廠,占地500多平方米,每天可以處理100噸生活污水。村里的生活污水統一匯流到這里,經過厭氧罐降解處理后,流入這片花園,再經過植物的多重過濾吸收,高吸附性生態填料和礫石的凈化作用,污水在排水口就變成了清流。
在文登農村,人畜糞便等有機廢物通過沼汽池處理利用后,洗衣洗菜、清刷廁所產生的生活污水成為影響農村生活質量的又一難題。他們通過因地制宜發展這種“垂直潛流式人工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據了解,一處“人工濕地”使用壽命為15年,污水在這里經過處理可達到一級B標準。文登正把這種低成本的污水處理模式在全市農村推廣。同時,他們還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農村居民和農村禽畜養殖廠建設使用沼氣。截至今年上半年,沼氣在文登6成以上的農村得到普及使用,并實現了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
廢秸稈變寶貝
在大水泊鎮的秸稈壓塊生產車間里,3臺生物質致密成型設備一字排開。只見麥秸、玉米稈、花生皮等在農村隨處可見的草料經過傳送帶進入機器內,經過揉切、上料、擠壓等工序,出來的則是外形整潔的細筒狀生物速燃碳。據投資方北京奧科瑞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介紹,他們年可回收加工秸稈3.5萬噸。
宋村鎮的大楊植物燃燒項目,把秸稈、雜草、木屑等粉碎后,經過固化壓縮機擠壓,形成了高效可燃燃料條。這個企業年可處理秸稈2萬噸。葛家鎮新引進的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的國能秸稈發電項目正在進行前期運作,預計投產后年可消耗秸稈約30萬噸。
秸稈綜合利用是文登市解決農村秸稈亂堆亂放、草堆繞村的有效措施。按照秸稈利用“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的思路,他們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對聯合收割機安裝秸稈切碎裝置、購買秸稈還田機具的給予補貼,在全市廣泛推行了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如今,全市9成以上的麥田實現了小麥秸稈直接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