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環境保護部消息,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日前在2012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部署工作時要求,盡快出臺適應中國空氣質量管理需要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細顆粒物(PM2.5)濃度限值、臭氧(O3)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盡力爭取早發布。2016年1月1日,全國各地都要按照該標準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并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
就上述問題,周生賢強調,環保部的態度一直是鮮明的、積極的,要優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必須避免出現監測數據和群眾感受‘兩張皮’,人民群眾遭受污染之害,而監測數據自說自話。”
而針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問題,周生賢則要求,盡快出臺適應中國空氣質量管理需要的標準:增加細顆粒物(PM2.5)濃度限值、臭氧(O3)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盡力爭取早發布。2016年1月1日,這是該標準在全國實施的關門期限,屆時全國各地都要按照該標準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并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
不同地區的空氣污染特征、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管理要求差異較大,新增指標監測需要開展儀器設備安裝、數據質量控制、專業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周生賢指出,要分期實施。指定一些經濟技術基礎較好且復合型大氣污染比較突出的地區率先實施該標準,積極鼓勵各省(區、市)根據區域情況和工作需要提前實施。
2012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O3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2016年1月1日,這是該標準在全國實施的關門期限,屆時全國各地都要按照該標準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并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
周生賢強調,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要做到“三個率先”,率先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率先爭取早日和國際接軌,率先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周生賢提出,要組織開展研究,對PM2.5和O3形成機理,以及相應的控制工程技術和預警應急預案,要進行科學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
周生賢還強調,中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要逐步與國際接軌。標準制定必須與環境質量現狀和技術水平相適應。
周生賢舉例說明,以美國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PM2.5標準為例,美國1987年將PM10列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在基本解決PM10的污染問題后,于1997年發布PM2.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著手解決PM2.5的污染問題。歐盟的情況也類似。目前,中國空氣污染依然十分嚴重,總懸浮顆粒物(TSP)和PM10濃度水平較高,兩種污染物的污染問題還未根本解決。“這決定了我國的標準與國際接軌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周生賢要求,完善大氣聯防聯控機制,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為重點,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制定并實施火電、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大力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
切實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全面落實第四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加快淘汰“黃標車”,提升車用燃油品質。加強機動車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強化在用車環保檢驗機構監管,全面提高機動車排放水平。
建立區域大氣環境質量預報系統,實現風險信息研判和預警功能。連續出現重污染天氣時,及時啟動應急機制,指導群眾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