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人的生態村” 被視作社會力量介入新農村建設嘗試
浙江安吉縣有一個人,別人種地、種樹、種莊稼,他竟然在“種房子”。這個叫任衛中的人不是建筑專業出身,卻干起了連專業人士都無心從事的事情,自掏腰包,租地搞起了生態住宅實驗。
他說他的夢想是造一片生態村——讓農民過上真正美好的鄉村生活,而不是住在劣質的山寨城市樓房,做“二手”的城市夢。
他的房子很便宜,200平方米的房子,造價只需要6萬~8萬元;他的房子是“零污染”,用材是樹木和泥巴。這些看來都沒問題,問題是號稱造給農民的房子,卻得不到村民們的喜愛。是他的房子不好,還是他的生態夢想在當今中國不切實際?
也有人質疑,這個農民花十年時間造生態村,是真的熱衷環保,還是蓄意炒作?對于政府來說,任衛中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社會力量介入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恰當方式?這個“環保成癡”的故事或可借鑒。
“這個房子,又老式又土,還是泥巴做的,會不會塌哦。就任衛中一個人愿意在這守候,神經兮兮的,我反正是不愿意住在這種房子里頭。”村民小王(化名)指著面前的四棟“土木房子”說,然后和身旁一起做工的幾個村民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
得國際大獎的“神經病”
他們其實正在給第五棟“又老又土”的房子改頭換面,焊接電線。這個房子是任衛中一個朋友的鄉村度假去處,“是一個縣城的經理買下的”。
大家口中的任衛中,本是浙江省安吉縣港航管理處的一名普通職工,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關心環保,一直堅持到2011年。這些年間他成了安吉縣的大名人,房子正是為他贏得名譽的重要見證。憑著幾棟“土房子”,任衛中不僅獲得了國內各項環保獎的認可,也多次受到國際知名環保大獎的青睞。
2007年他獲得“SEETNC”生態獎,2008年獲得“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獎”,并連續兩次獲“中國建筑傳媒獎居住建筑特別獎”提名。這名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農民,還曾受邀到同濟大學給建筑系學生做講座。
為何一個普通的農民,對于連城里人也接觸不深的環保理念如此執著呢。“因為我是一個膽小的人”,任衛中這樣總結。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報上刊登了全球溫室效應的報道,只是短短的一篇消息,卻給任衛中留下了極為震撼的印象,他說:“我當時以為地球要融化了,我們人類要完蛋了。我覺得好害怕,希望能做點什么,讓這個末日晚一點到來。”
“我必須要做點什么來證明自己”。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任衛中走遍了安吉縣境內的各大水域,查看流向,收集數據資料,于1995年提出“黃浦江源頭在安吉”,后經上海市地理協會論證,安吉龍頭山被確認為黃浦江的源頭。他說,此事讓政府開始注意到他,才有了日后的“生態村”夢想。
后來,他又自掏腰包在村里種植樹木,并給村民宣講環保理念,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開始在家鄉統理村進行試點,改造道路,綠化環境,清潔河道……在他日復一日的努力下,“美麗鄉村”的名號也越叫越響,上海市還把該村列為環境教育實驗基地。
2002年,任衛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筑“生態村”的構想,他說現在的農村完全變成了城市的翻版,成了不倫不類的鄉村,“我要讓這些‘建筑垃圾’都轉換成美麗的鄉村房屋。”
從生態1號屋到4號屋
車駛入安吉縣,臨河前行,入劍山村口,可見“美麗鄉村”的路牌,任衛中的生態村基地就在這里。隔壁就是剛修建好的小別墅式的洋樓,他的房子確如村民所描述的那樣“又老又土”。
往近處走,他在門口設立了水池,用木頭搭建了過道小橋。墻壁上四處掛著“榮譽獎章”、和環保界專家的合影、參加國外環保大會的照片,還有個人簡介。最顯眼的地方,用毛筆寫著幾個大字:農民自助式建房技能培訓。
如今我們看到的房子,已經是經過多次“升級”后的成品。他放棄了鋼筋水泥,甚至不用農村房屋最常見的磚頭,轉而采用最傳統的夯土來做墻體;采用速生杉木來做屋體的框架結構。一“土”一“木”建起一座兩層樓高的住宅,面積約200平方米的房子造價在6萬元左右,用了四個月的時間。
最初面對的疑問是:泥巴房子牢實嗎?為了節能,不使用空調,舒適度會不會很差?為此他在屋子北面開了小窗戶,讓空氣對流,在天井下開挖水井,用玻璃溫室和遮陽等簡單可行辦法來調節屋內溫度。
“生態屋1號”試驗成功以后,他開始慢慢地蓋起2號屋、3號屋、4號屋……每座房子的特性各有不同,1號屋用泥土做墻面,2號屋采用竹片做墻體外觀,3號屋的外觀是一塊疊著一塊的石頭,4號屋是由老的農用住宅改建而成。
在農村建新房,會把原來的老房子拆掉,任衛中用幾千元買下別人不要的老房子, “搬回”自己的地宅基地“回收再利用”。
建好后,他命名為“農民會館”,將這個會館作為村民擺酒席、聚會的“活動室”,甚至準備了投影儀,希望在這里開“環保公益”課程。但開館幾年,僅有的幾次培訓課也是任衛中硬拉來的人,大家并不感興趣。
仍是“一個人的生態村”
這些年間,任衛中一直不斷在修改自己的執行方案,他曾規劃兩年內要建成一個“生態社區”,三年內在中國創建20個鄉村工作室,協助各省市建造20幢示范建筑。但到目前為止,除了安吉,唯一還有他建生態屋的地方在四川的巴中。
“這些計劃已經無限期延長了,事情在不斷地變化。”憑一己之力實現理想,任衛中現在感覺好像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他四處申請環保公益基金,希望能有民間團體注意到其項目,但結果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到目前為止,這里還只是他“一個人的村莊”。
任衛中自認是家里唯一一個“有一定境界的人”。他的父母和妻子帶著兩歲的兒子,住在更偏遠的鄉下。“他們覺得這里太冷清,不懂也不理解我在干什么。”
現年47歲的任衛中,前年才結婚,兩人是在婚戀交友網站上認識的。一直有人問他“是不是因為做環保耽誤了個人問題”,他說,“因為我沒有結婚,才可以一直做這些事情”。
被任衛中的“理想國”打動的南京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趙辰,曾給安吉縣政府寫下一封建議書,其中提到要把安吉進行“生態型規劃”,在村鎮的聚落方面進行群體規劃;對周邊地塊,根據功能內容方面的策劃和構想,進行基礎設計規劃;對生態屋的隔熱、通風、采光、消防等方面進行規范要求;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來鼓勵生態村的推廣;南京大學可在今后持續地與安吉縣在以“任衛中建造實驗”場所為基地,長期合作,形成由科學研究、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實驗基地。
縣政府稱不能強力推行
對于任衛中這些年所做的事情,安吉縣政府一直表示支持和鼓勵,多次評選他為“環保衛士”。
安吉縣環保局黨組書記王國明說,任衛中作為民間環保人士,是不依附于政府的第三方存在,他這種更加生活化的方式,使得公眾更樂于接受環保理念,“是對政府環保工作的一項重要補充。”
但這么多年過去了,“生態村”還是任衛中一個人的,幾棟房子也成了閑置品。對此,安吉縣新農村建設指導中心主任樓成的評價是:“任衛中的理念太后現代了,過于前衛,也許文化層次高的人能欣賞,但是安吉的老百姓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在農村,大部分村民還是追求“洋氣的小別墅”,做個泥巴的土房子“讓人瞧不起”。“環保生態的理念,在中國的農村來說,普及度和接受度還很不夠,作為政府,我們也不能強力去推行,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過程。”樓成說。
專家點評
國家與鄉村之間需要中間角色
因為媒體的報道,不少人開始關注他,一些建筑學界的專家對“生態屋”也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甚而有高薪建筑師打算辭職跟他一起建設。
南京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趙辰是其中一個。他先后多次到安吉考察生態村,并將任衛中提名為“首屆中國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獎”候選人,認為這是“極其具有社會公眾價值的中國當今建筑發展之良性現象”。另一提名人,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保峰則稱:與科班出身的建筑師為政府做的大量“新農村”住宅不同,“民間建筑師”任衛中的生土建筑更像一個試驗品,或者說是“定制”的產物。建筑為誰服務,說到底還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追求,當這種意識是植根于鄉野時,與公民個體意識的覺醒就有著深切的聯系。
2007年,任衛中獲“首屆建筑中國年度焦點人物”獎項,同濟大學《時代建筑》特邀點評人李立對任衛中的評價是:新農村建設的“新”絕不是制造鄉村的城市化景觀,而應該是恢復鄉村的“造血功能”,這種功能的獲得必然要借助社會資源的重新整合才能實現。任衛中的鄉村建造實踐體現了一種社會力量介入鄉村建設的恰當方式,他的行為也再次佐證了我們國家漫長歷史上的一個社會學命題:國家與鄉村之間需要一個中間角色。 文/圖 本報駐上海記者 鞏一璇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