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國家能源局昨天(15日)公布的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十二五”規劃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到2015年,我國將努力建立有競爭性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熱利用及核電等非化石能源開發總量將達到4.8億噸標準煤。
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風電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太陽能年發電量將達到200億千瓦時。“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要在質量上實現飛躍,建立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同時還將繼續借力國際合作。據透露,國家能源局下一步要推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目前這個配額制已經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可能會在明年初形成和實施。
此外,2015年以后,中國可再生能源可以具備和其他常規能源同樣的價格水平。“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加強風電行業管理,提高風電技術和質量要求,對風電實行年度開發計劃管理,保證風電開發有序進行;同時,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應用;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到2015年,在全國建設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
那么,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目標將通過那些路徑實現?可再生能源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對此,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先生作出評論。
主持人:到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開發總量將達到4.8億噸標準煤。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大概能占到我國能源總量的多大分量?規劃中說,“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將從規模發展到質量飛躍,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韓曉平:2010年,整個消耗大概32.5億噸的標準,大概以8%的增加速度的話,那到2011年今年大概在35億噸標準煤左右。4.8億噸占整個消耗總量的14%。到2015年,風電、太陽能、水電全部加起來的話能夠達到28%,2020年會達到29%,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
大量的可再生的能源使用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會減少其他的污染物的排放,會使經濟更加可持續發展,所以這個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不僅如此,要通過這個目標解決大量的就業,按照這個,在“十二五”期間,大概要1500萬的就業,其中1/3要靠新興能源產業來帶動。
主持人: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規劃當中所提出的“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將要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方面實現飛躍?
韓曉平:可以這樣說,一些大的風電基地帶來問題,一些電遠距離的輸送使用不平衡,要解決這些電是非常困難,大量使用也是非常困難,有時候也不得不提升。盡管建了很多的裝機容量,但有時候發不出來那么多電來,要解決一個問題,要更好的跟市場結合。
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了發展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比如風電,就在境內負荷區域來建設,要把風、電各種各樣的能源互補起來,互補以后讓電力品質能夠達到需求的電力水平,能達到清潔能源電力的供應。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要更多的考慮容納這些可再生能源。讓這些可再生能源真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這方面的投資。有更多的參與投資,身邊建設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才能更好的使用這些資源。
主持人:新能源的推廣和使用,價格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表示,2015年以后,我國可再生能源可以具備和其他常規能源同樣的價格水平。您認為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容易嗎?可再生能源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韓曉平:沒有難度,這些年來我們自己抓得非常緊,我們的制造營發展的也很快,一旦國產化以后,可再生能源比如風電、太陽能,生產成本直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跟火電進行競爭了,再進一步的發展,達到跟火電生存的水平應該是沒有什么太大問題的。
但太陽能、風電、水電,有風的時候才有電,有太陽的時候有電,下雨的時候還有電,如果是沒有的時候就不均衡,應該協調發展。能夠協調起來的話,還是要給一些更合理的價格,不僅能夠自己提供能源的供應。通過其他的一些區域聯合,比如天然氣來進行一種彌合,讓各種各樣的能源有機的配合在一起,最終來滿足生活需要和生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