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記者/向雨航)新能源可以說是今年高交會最引人關注的詞匯。在昨日舉行的“生物產業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圍繞“生物制造”進行研討,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低碳、減排、綠色和環保成為熱議話題。與會專家表示,生物制造是變革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需求,可利用中國富有的非糧生物質(秸稈、動物糞便等)轉化為能源和產品,甚至新能源汽車業也可用甲烷做能源。
利用中低品位生物質生產能源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能源資源消費大國,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日本的8.6倍,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日本的15.8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指出,理論上90%的傳統石油化工產品可以通過生物制造獲得,加快培育生物制造高技術產業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化工原材料和能源化學品石油資源替代的戰略途徑,也是破解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構建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之路的戰略選擇。
發展生物制造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節能減排成為昨天參加論壇的專家的共識。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歐陽平凱指出,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的機能(功能與原料)”生產燃料、材料和化學品的加工方式,具有高效、清潔、可再生等特點,也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中國要大規模發展生物制造原料,可利用富有的非糧生物質,如秸稈,豬、家禽的排泄物等中低品位生物質,“中國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承載30%—50%的中低品位生物質排放(富含有機碳、氮磷鉀),如果加以利用生產能源、材料和化學品,替代糧食和石油,可實現跨躍式節能減排,若不加以利用,還將形成嚴重排放”。
汽車燃料可甲烷化
歐陽平凱指出,如果將我國每年3億噸秸稈和所有大規模養殖場糞便(近12億噸)用于生產生物甲烷,每年可以生產約800億立方米的生物甲烷,這樣可以減排COD約2.4億噸,可替代汽油約7200萬噸。而甲烷是一種清潔性接近氫氣的能源,使用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只有煤炭的1/2、石油的2/3。
目前,維也納95%和丹麥87%的公共汽車、荷蘭50%的運輸業汽車均為甲烷汽車。歐陽平凱建議,中國的汽車燃料也可甲烷化,高純度生物甲烷是重要來源。
他算了一筆賬,一輛汽油公交車造價40萬元,電動公交車造價150萬—200萬元,甲烷公交車只需41.2萬元,然而,汽油公交車百公里能耗28L約172.2元,電動公交車百公里能耗180kWh約151.9元,甲烷公交車只需35立方米約150.5元,花錢最少,排放也是三者中最少的。
雖然近年來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迅速,但專家們也表示,依然存在技術落后、原材料供給不足、資本投入過低等發展障礙。專家希望,通過加大政府對生物制造產業的扶持,加快自主創新和培育生物制造新興產業,實現生物制造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