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十年,如滄海桑田,乾坤巨變。
在山東省濱州市撤地設市的10年間,全市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驅車濱州市城鄉,別樣美景會讓人們眼前一亮,這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綠樹成蔭,花香撲鼻,有著“北國江南”的風韻。而通過一組組數據,也能更直觀體現出環境質量的變化。
從十年前的有河無水、有水無魚,到如今碧波蕩漾、游魚嬉戲;
城區空氣質量從2002年的良好率43%、全省倒數第1位,到2009年空氣質量良好率為93.42%、位居全省前列;
萬元GDP能耗由2000年的2.77噸標準煤下降到2009年上半年的1.06噸標準煤,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SO2等排放量大幅下降……
濱州市人民正切實感受著天藍、水清、草綠帶來的舒心與愜意。
區域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圍繞改善環境質量,濱州市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服務科學發展”為宗旨,全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和治污減排工作,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并舉,創新環保工作機制,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推動環保與經濟“雙贏”的科學發展之路。全市以實施六河水變清、數字環保等工程為契機,區域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
隨著各類企業的增多,單靠手工監測和現場監察已難以適應形勢的需要,濱州市積極謀劃實施“數字環保”工程,夯實環境監管基礎,實現監測自動化、傳輸網絡化、管理數字化。從2004年~2007年,全市先后投資兩億多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環境自動監測體系,形成了覆蓋全市的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河流斷面小型自動站9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6個、安裝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儀137臺的環境自動監控網絡。2008年4月1日全省聯網后,在線設備運行率和數據準確率均居山東省前茅。在此基礎上,2008年下半年濱州市率先在省控廢水污染源安裝了28臺視頻監視器,與市監控中心聯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千里眼”。2009年開始,還全面推行氨氮在線自動監測,首批23家重點企業氨氮在線監測設備已陸續投入使用。
為提升環境承載力,濱州市不斷強化污水處理廠等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先后投資20.1億元,建成20座污水處理廠、59個點源治理設施,總處理能力達到81.5萬噸/日,城鎮污水處理廠和重點污染源綜合達標率為99.17%。隨著環保標準的逐步加嚴,濱州市還要求積極做好工業點源再提高工程和綜合整治,確保實現外排污水穩定達標。
圍繞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濱州市大力實施“藍天工程”。深入開展聲勢浩大的大氣污染治理活動,先后排查燃煤用爐678臺。通過集中整治,逐步關停、拆除及整改取暖鍋爐400余臺,杜絕了冒黑煙現象。市環保局還聯合公安、城管等部門,集中對汽車尾氣和施工揚塵進行了整治。按照“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穩步實施、注重實效”工作模式,積極推動全市熱電脫硫工程的開展。截至2008年6月,全市24家熱電企業106臺鍋爐(總裝機容量380萬千瓦)全部建成煙氣脫硫工程并投入使用,總投資達12.7億元。其中,濱化集團的韓國氧化鎂技術、沾化電廠新機組芬蘭爐內噴鈣尾部增濕技術都屬于國際先進,脫硫效果好于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