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電力公司22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海域的海水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含量超標。這表明放射性污染已從陸地、空中擴散至海洋。 3月23日,一名商販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海產品市場工作。
能源問題一直是中國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的軟肋。在日本核能源因核發電站爆炸出現安全門危機之后,全球新能源格局因“核”而變。而緊隨而來的利比亞戰局升級,更令國際油價加速上升。中國如何避免能源危機呢?
石油危機被利比亞戰局放大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翻開全球石油危機史,前三次危機都與中東戰爭有關。包括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1978年底伊朗政局劇變和1990年伊拉克攻占科威特。
同樣,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美國在2003年3月20日發動美伊戰爭,成為全球油價飆升的主因,亦是美國維持美元強勢地位的戰略布局。曾任美國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東問題高級專家的珀拉克,在支持對伊作戰時語出驚人“過去50年間全球經濟是建立在便宜且充足的石油基礎之上。如果拆除這個基礎的話,全球經濟將會崩潰。”
國際油價往往因中東戰爭飆升。果然,紐約WTI原油期貨價格從2003年3月21日開盤價的每桶28.25美元,上漲至2008年8月的147.25美元的高位。連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亦不得不承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動機是石油。”油價暴漲的結果,正如珀拉克的預言一樣,全球經濟一度在2009年陷入大蕭條的恐慌。而美國敢于下注的理由,是其有更有彈性的金融和經濟體系,能夠比歐元區和日本更易走出衰退。
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波助瀾,去年底爆發的突尼斯政變,今年在中東蔓延,紐約WTI原油價格年內累計漲幅約為15%。最近,隨著西方多國聯軍對利比亞實行軍事干預行動,市場開始擔憂新一輪石油危機的來襲。
在本次空襲利比亞行動中,法英等歐盟國家唱了主角。從能源戰略角度來看,歐盟有較大概率是因為石油利益而先行戰略布局。目前,紐約WTI原油期貨價格和倫敦Brent相比,每桶要便宜逾10美元。這不僅預示著歐洲石油運輸通道更加脆弱,也反映歐盟經濟對石油的依賴性有增加之勢。據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管清友統計,在2007年以前,WTI/Brent基差多數在1.8美元左右,2007年后基差擴大,2010年基差極值接近6美元。
“短期內利比亞原油供應難以恢復,這將支持國際油價保持在高位。”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研究部殷孝東和黃莉莉預計,短期內,紐約WTI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有望沖高至每桶115美元和130美元。
日本地震引發核替代故事
在歐美日大國啟動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后,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已成定局。發達國家一方面大肆印鈔救經濟,一方面引導資金流向新興產業。其中,不少國家將新能源視為產業扶持重點,將其視為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電等均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重點。作為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核災難,日本核泄漏事件令全球重新審查核能安全問題。世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駐俄羅斯首席能源經濟學家楚普羅夫認為,在無法百分之百保證核電安全的情況下,各國可以考慮尋找其他更為安全的能源來代替核能發電。
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利柏曼日前稱,“在日本核事故的影響明朗前,美國應暫停新的核電站建設。”據悉,美國目前有104個核反應堆在運行,分析人士預計有四到八個新反應堆即將建設。
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數據顯示,當前核能發電量約為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發電量總和的7倍。其中,美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達到8%,與核能規模相近。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的代價不菲。據IEA估計,要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占比到2035年擴大兩倍,世界各國政府需要為此補貼5.7萬億美元(按當前美元計算)。要置換核電的預期增長額(姑且不考慮關閉現有反應堆),上述費用就得翻一番。
核能 核能股票 核能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