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市場對“十二五”乃至2020年的核電中長期發展目標縮水的悲觀預期變為現實,由于11.4%的目標已經確定,11.4%的比重如何分配就可能存在重大變局。
受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件影響,3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業內專家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核電既有規劃目標有可能“縮水”。
同樣于3月16日發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1.4%。按照政府既有承諾,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5%,其中核電將貢獻4%的比重。核電規劃如果調整,核電比重的下降無疑將影響整個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標的實現以及能源結構的轉型速度。
2020年我國能源結構規劃目標
市場人士表示,核電規劃目標若下調,可能為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讓出空間”,11.4%比重的內部分配將面臨變局;但在現有的新能源發展體系下,水、風、光等能源,包括傳統火電的開發利用也是各有各的“難題”。此外,如果我國整體核電規劃目標調整,那么各地方正在準備或已出臺的核電規劃也將面臨調整。在“十二五”規劃綱要剛剛公布的情況下,調整核電規劃目標,顯然還涉及一項龐大的工程。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可以說,國務院關于“核電項目暫停審批”的決定給近期多個省份爭相申報建設核電項目的熱潮潑了一盆冷水。
中國核能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包括已運營、建設中、籌建中的核電站項目多達43個,累計投資已高達1.8萬億元。我國核電建設甚至被業界專家擔憂存在“過熱”現象。
近年來,因能源供應形勢緊張和減排壓力增大,我國核電發展政策從此前的謹慎有逐漸轉向積極的趨勢,近幾年我國獲得審批以及在建的核電規模也有了大幅度增長。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建的核電項目總裝機容量居于全球第一位。正是由于政策對核電的支持,各地方開始投入力量爭相開發核電,內陸核電項目的申報數量也大幅增加。
包括五大電力集團在內的不少央企甚至開始垂涎核電的壟斷經營權,并多次呼吁將核電的控股經營權放開,讓更多的主體參與到核電建設和運營中去。
這一現象也引起了業內很多核電老專家的擔憂。有專家表示,核電發展過快,很可能在核電安全方面存在隱憂,因此呼吁核電安全方面的法規和制度早日出臺。
截至2010年底,我國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有13臺,包括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浙江秦山核電站等;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8臺,占全球在建核電規模的40%。
據了解,2009年之后,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內陸省份爭相上報當地核電規劃。例如尚無核能發電的河北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兩座核電站,不過因國務院宣布暫停新核電項目的審批,河北“核電之夢”暫時遇阻。
日本核危機將令有關各方能夠對我國核電發展戰略和速度規劃進行及時充分地反思,從而保障核電規劃與發展更為科學、健康。業內專家表示,隨著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核電下達“暫緩令”,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可能隨之調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國務院的決定對中國核電發展的總體戰略沒有影響,但將影響其發展速度,此前定下的核電發展時間表可能將隨之延后,近年來的核電躍進現象也將終結。
3月16日,中國政府網披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中關于核電比較明確的提法包括:“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重點在東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區發展核電。”可見,我國對核電產業的發展大方向仍沒有改變。
但分析人士表示,核電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可能進入重新估值階段。原因是,隨著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的調整,核電類公司的業務量必然受到影響。
事實上,受到日本核泄漏以及我國暫停新項目審批政策沖擊,與核電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出現暴跌,比如東方鋯業(002167)、中核科技(000777)、東方電氣(600875)、中國一重(601106)、二重重裝(601268)、沃爾核材(002130)、南風股份(300004)等股價跌幅均接近20%。
關于國務院“暫停核電審批”對核電領域企業的具體影響程度,一家核電設備商有關人士表示,如果我國整體核電規劃目標調整,那么各地方正在準備或已出臺的核電規劃也將面臨調整,加上國外有的國家也在調整核電戰略,企業原定的業務增速的實現將比較有難度。
核能 核能股票 核能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