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拉開了中國經濟全面轉型的序幕。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全民共識,未來一段時間內投資的大方向和總體路徑也逐漸清晰,消費、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振興規劃、節能減排等領域將蘊含巨大的投資機會。
新能源即將迎來最美好時光。
10月2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獲悉,受業界矚目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初稿已經形成,目前已進入討論階段。在該初稿中,國家對新能源的投入巨大,新能源將成為“十二五”規劃主角。
國家能源局一位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在初步規劃中,核電、水電將成為主角,核電的裝機容量在2015年將超過5000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億千瓦;其次,光伏與風電將作為重要新生力量,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5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9000萬千瓦。
“這只是保守的估計,從目前的勢頭來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在‘十二五’期末將遠超預期,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上述能源局人士說。
水電大項目解禁
“目前,國家隊大型水電項目的審批已經基本解禁。”一位大型發電集團人士對記者說。根據規劃,我國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而水電建設直接關系到這一目標能否實現。
據了解,此前我國眾多水電項目曾因發電巨頭圈地、污染等原因被發改委多次叫停,國家相關部門對百萬千瓦以上的項目審批謹慎。在“十一五”期間,本來預計核準水電項目為7000萬千瓦,而實際上只核準了2000萬千瓦。“這在當時多少有些矯枉過正,因此必須加快核準新的水電項目。”上述發電集團人士說。
上述能源局人士表示,“十一五”規劃期間未審批的部分水電項目將和“十二五”規劃的新項目一起審批,按照我國目前水電裝機容量2.1億千瓦來計算,為了完成2020年的碳減排目標,2010年到2015年間,需要開工的水電至少要在1億千瓦以上。
“水電項目從報批到投產的整個過程比較漫長,建設周期在5~6年,1億千瓦只少不多。因此在處理好環境保護和安置移民的基礎上,我國應該加快水電項目建設,”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簡稱“中電投”)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中電投這位人士介紹,目前,中電投總裝機容量為6400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占30%,占比為五大發電集團最高。中電投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480萬千瓦,目前在建水電裝機容量419萬千瓦,到2020年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
核電產業井噴
在“十二五”規劃初稿中,核電建設也將迎來一股熱潮。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表示,到今年6月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23臺、總裝機2540萬千瓦,占世界的40%,我國已成為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目前,我國在16個省的核電初步選址超過50個,機組240臺,裝機規模達2.7億千瓦,其中內陸1.2億千瓦,沿海1.5億千瓦,向政府申報的就有近1億千瓦。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到了2015年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0萬千瓦,2020年將超過8000萬千瓦。“我國目前的核電裝機容量僅為1000萬千瓦。在‘十二五’期間,核電裝機容量將翻5倍以上,核電成為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核電產業將迎來一場巨變。”李勝茂說。
這也意味著核電所帶來的市場空間巨大。我國核電設備均為國企所壟斷,其中核島設備為東方電氣(600875)(600875.SH)、上海電氣(601727)(601727.SH)、哈動力集團和一重集團四家企業制造,而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和哈動力集團壟斷了國內的常規島設備市場。
東方電氣一位人士透露,現在訂單規模已經達到400億元,今年收入預計達到44億元,毛利率將達到17%,2011年該公司收入將達到83億元。另據記者了解,上海電氣的訂單也在今年突飛猛進,達到了空前的357億元。
北京某私募機構一位負責人表示,如今的核電題材是機構在二級市場追捧的熱點。他分析,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核電每年將新建8~10臺機組,裝機容量在1000萬千瓦左右,按造價15000元/千瓦、設備費用占總投資60%計算,每年核電設備投資就將近千億元。“核電設備行業蘊含巨大的市場空間,將成為未來幾年內最熱門的投資方向。”
光伏、風電仍存瓶頸
在此次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初稿中,光伏裝機容量的目標定為500萬千瓦。“這個仍是杯水車薪。”一位大型光伏電池生產商失落地說。
該生產商表示,今年我國光伏電池產能已經達到了1000萬千瓦,未來5年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到目前為止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僅為30多萬千瓦,即便按“十二五”規劃,我國光伏產品仍有80%依靠出口。“而一般來說500萬千瓦可能只是審批通過的數量,而實際建成量可能又會大幅度縮水。”
“如今光伏產業最大、最好的企業都是民企而無國企身影,所以一直以來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支持力度并不大,民企生存環境十分艱難。”上述光伏電池生產商表示,在核電、風電、水電領域,設備制造商均為國企壟斷,國家推出政策十分積極,補助也迅速,而被呼吁多年的光伏產業上網電價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
一位多次參加能源局組織的上網電價討論會的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上網電價遲遲難出,原因就在于國家財政并不愿意拿出巨資來進行補貼,“他們始終把光伏上網電價和風電進行比較,希望等光伏發電成本降到和風電差不多的四五毛錢再推出,可是在短期內光伏企業很難降到這個成本”。
在風電方面,目前風電裝機容量為3000萬千瓦左右,按照“十二五”規劃初稿所設定的目標,“十二五”末期風電總裝機量將達到9000萬千瓦,相當于當前裝機容量的3倍。根據長遠計劃,到了203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億千瓦,每年的投資額將近2000億元。
“風電的最大問題就是并網問題。目前3000萬千瓦左右風電裝機容量中至少一半都無法上網而空轉,如果并網問題沒解決,‘十二五’期末的9000萬千瓦裝機容量將是一個難題,必須解決好電網建設問題。”龍源電力一位人士分析。
而在上述北京某私募負責人看來,“十二五”期間預計PE、私募等機構對光伏、風電的投資熱潮將會逐漸減弱。“當前這兩個行業已基本到了巔峰時期,這也意味著在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會已經很小。”
他表示,投資機構目前更多關注儲能的鋰電行業,日本12家鋰電生產商從2008年至今已投資600億元人民幣擴產。而該行業在我國則剛剛起步,在“十二五”規劃初稿中尚無儲能的詳細振興規劃。
“在‘十二五’期間,鋰電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光伏行業,機會無限。”這位私募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