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能資源豐富,總蘊藏量約為8億多千瓦,開發前景可觀。經過不斷努力,我國海洋電力產業正在穩步增長,海洋電力業“十五”期間的增加值平均增長速度為16%左右。據《200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我國海洋電力增加值已達5億元,比上年增長約17%。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初步測算,我國海上可開發風能儲量為7.5億千瓦。隨著陸上風機總數趨于飽和,海上風力發電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2007年啟動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將能源作為重點領域,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大功率風電機組研制與示范”項目,組建近海試驗風電場,形成海上風電技術。同年,我國首個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的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已經開工建設,計劃于2009年建成投產。地處渤海遼東灣的中國首座離岸型海上風力發電站,于2007年11月28日正式投入運營,更是標志著中國發展海上風電有了實質性突破。
與此同時,沿海地區一批海上風電項目帶動了風電產業快速發展,天津、連云港等風電產業基地初步形成。目前,我國已經擁有沿海風力發電場18個,并網發電的主要有南澳風力發電場、大連橫山風電場、山東長島風電場等。
大連長海群島地處黃海深處,這里的24臺風電機組每年可發電1500萬千瓦時左右,運行5年來已累計發電5000多萬千瓦時,相當于一個火電廠消耗3萬噸煤的生產水平。長??h委書記劉興偉說:“綜合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效益來看,開發利用新能源絕對是長海的最佳選擇。今后,新能源在長??隙〞玫礁蟮陌l展。當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還會開發利用潮汐能、波浪能。”
有關部門曾兩次對潮汐能資源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可開發潮汐能資源達20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00多億千瓦時。
江廈電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潮汐電站,已正常運行近20年。該電站是1974年在原“七一”塘圍墾工程的基礎上建造的,先后安裝了6臺機組,單機容量從500千瓦到700千瓦,最后一臺機組是2007年10月投入運行。目前總裝機為3900千瓦,是世界第三大潮汐電站。
除江廈電站外,到目前為止,我國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汐電站還有7座,如海山潮汐電站、沙山潮汐電站、福建平潭縣潮汐電站等。這8座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為6000千瓦,年發電量1000余萬千瓦時?,F在,我國潮汐發電量僅次于法國、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沿海將不斷地有更多、更大的潮汐電站建成。
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調查,全球可利用的波浪能達到20億千瓦,相當于目前世界電產量的2倍。我國陸地海岸線長、大小島嶼多、波浪能資源豐富。根據海洋觀測資料統計,我國沿海海域年平均波高在2米左右,波浪周期平均6米左右,波浪能總量約有5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約1億千瓦。
我國波力發電技術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來獲得較快發展。小型岸式波力發電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航標燈所用的微型波浪發電裝置已趨商品化,在沿海海域航標和大型燈船上推廣應用。與日本合作研制的后彎管形浮標發電裝置已向國外出口,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珠江口大萬山島上研建的岸邊固定式波力電站,第一臺裝機容量3千瓦的裝置早在1990年就已試發電成功,存在的問題逐步得到改進。總裝機容量20千瓦的岸式波力試驗電站和8千瓦擺式波力試驗電站也試建成功。“十五”期間,我國又投入經費400多萬元,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制了一座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傮w上看,我國波浪能轉換研究的進步是明顯的,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響。但是海浪發電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攻關和發展,目前可以進入示范階段,但是商業開發還需假以時日。
實際上,除了海洋風能、潮汐、波浪外,海流、海水溫差和海水鹽差等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能量都將逐步被開發利用,海洋電力也必定會持久地成為人類重要而清潔的能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