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永遠培育不出國際品牌。”某太陽能熱水器公司總經理近日在上海經銷商大會上針對國內太陽能行業的觀點,引起不少業內人士的共鳴。
近年來中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在“家電下鄉”中實現了快速增長,同時也加快了在國際市場開拓的步伐。截至2010年底,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共計出口到150個國家,其中包括美國、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家,共有230多家企業參與,并已有五六家企業在海外建廠。盡管如此,我國的太陽能熱水器卻始終沒有在國際市場獲得相應的地位和認可度。
行業專家表示,太陽能熱水器樹立國際品牌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升級發展的重要任務。
國內企業遭遇內外發展瓶頸
中國作為最早生產太陽能熱水器的國家,行業在緊緊抓住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太陽能熱水器是一個非常龐雜的行業,目前國內有近5000多家企業從事太陽熱水器的生產制造。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導致國內生存環境嚴峻。據悉,實際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只有10多家,1000萬元以上的不足百家。一些企業因為規模小、質量差、服務弱,依靠價格戰生存,導致太陽熱水器企業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隨著國內市場的日益飽和、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很多企業盯上了出口這塊誘人的蛋糕,這其中不乏許多作坊式的小企業。但是相關的調查顯示,近期有不少太陽能企業反映今年的出口狀況不容樂觀,出口價格愈來愈低,出口量比去年同比下降。
“質量無法保證、服務無法跟進”也成為了國外消費市場對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的定格印象,這無疑對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國際形象是一個嚴重的損傷。但從國內太陽熱水器產品在市場上所存在的問題,就可以找到中國太陽熱水器出口隱憂的根源所在。毋庸置疑,國內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散、亂、差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國際化發展要依靠品牌力量
“當企業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時,品牌就顯得更加重要。”著名品牌專家、北京泰然方略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盧強先生曾在演講中如是說。在國際已經有多個著名品牌瓜分的主流市場,消費者一般不會愿意去購買聞所未聞的品牌,特別是當這些產品來自于缺乏“國家品牌”的國家或地區。
盧強解釋說,所謂國家品牌就是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企業通過長久努力而在某些方面形成的非常高的國家整體美譽度,例如,“德國制造”、“意大利皮鞋”、“瑞士鐘表”等,在國際市場都有很高的號召力;消費者即使不了解這個制造商的情況,也會相信它的質量,這就是國家品牌的力量。
目前,我國擁有的“中國制造”品牌卻僅意味著低成本生產的“國家品牌”。在這個階段中國企業國際化
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立品牌,所以難度會大一些。
盧強也指出,依靠研發使產品獲得優勢,再通過產品帶動品牌,當客戶接受產品后,自然就接受了品牌,這樣的行業與企業將來在國際化方面會最有前途。
而這也正是中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所具備的優勢,相關數據表示,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總保有量占世界總量的76%,中國不僅是太陽熱水器生產和應用的第一大國,同時也是國外用戶選擇太陽能的首選國。并且太陽能熱水器的核心技術均掌握在我國太陽能企業的手中,這均有利于我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抱團成進入國際化道路捷徑
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怎樣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浙江桐鄉國際新能源市場總經理王燦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太陽能熱水器企業抱團,共同走向國際化不失是一種捷徑。目前,國內的太陽能企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力量比較單薄,缺乏一個集中的平臺來進行資源整合。國內太陽能企業需要團結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走向國際化。”他說,“通過國際新能源市場太陽能的B2B實體貿易平臺,將優秀太陽能企業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對外展示窗口,不僅方便了國外采購商前來采購,還大大加強了國內外太陽能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國內企業的對外銷售渠。”
國際化這條道路是廣闊而有潛力的,只是這條路尚需探索。國內太陽能企業要先使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在國外市場上建立我們的話語權,在國際化這條道路上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