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內光伏業界看作市場啟動之關鍵的光伏標桿上網電價終于出臺。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稱,按照社會平均投資和運營成本,參考太陽能光伏電站招標價格,以及我國太陽能資源狀況,對非招標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全國統一的標桿上網電價。
這無疑是光伏產業一件大事。過去幾年間,這一政策一直為業界所翹首企盼。金融危機之后的那段時間,筆者在采訪如何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時曾與不少光伏業內人士有過交流,在談及光伏企業最希望來自政府的哪種支持等話題時,他們無一例外地都特別提出了對光伏上網電價相關政策的期待。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上網電價的出臺意味著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的大規模啟動在即。業界對此賦予如此大的“劃時代”意義,在筆者看來,并不為過。
梳理全球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網電價法是全球主要光伏市場在啟動之初所采取的最為有效的舉措。比如當今世界第一光伏大國德國,當年即是從啟動上網電價法,并進行相應的政府補貼后,光伏市場出現快速增長。
反觀國內的光伏產業,我國早已是光伏電池生產大國,但國內的光伏市場卻遲遲不能啟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巨大的光伏電池和組件產能與國內較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形成的“兩頭在外”產業格局頗令人尷尬。
必須承認,國內光伏發電發展的相對緩慢,與缺乏統一的光伏上網電價標準,定價長期采用光伏特許權招標的方式有關。雖然此次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出臺后亦有關乎其細節的種種質疑,比如全國統一的上網價格標準,并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資源條件的差異,以及政策中并沒有提及政策的起止時間等,但該政策畢竟為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明確了方向,為逐漸掃清光伏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障礙開了一個好頭。
應該說,雖然政策仍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但有理由相信,以此為起點,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的大規模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