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消耗的資源已需1.5個地球提供”
——中外人士熱議“生態赤字”倒逼發展方式轉變
新華社貴陽7月20日電(新華社記者王橙澄、王新明)“世界上許多地區包括中國,都已出現‘生態赤字’。人類消耗的資源已經需要1.5個地球提供,遠遠超過生態承載力。”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項目官員朱迪說,“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方式,到2050年,我們需要3個地球來提供人類消耗的資源。”
正在此間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上,“‘生態赤字’倒逼發展方式轉變”成為中外嘉賓熱議的話題。
就此,中國市長協會專職副會長陶斯亮認為,這些年積累的很多“城市病”“生態病”,不能再讓它“病入膏肓”了。
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前全球都無法回避的重大課題,“綠色轉型”已到了關鍵時期。
“要將產業鏈向高端延伸,而不是停留在產業鏈的前端、價值鏈的低端。”河南平頂山市委書記陳建生認為,類似平頂山這樣的資源型城市,極易遭遇“資源依賴陷阱”,資源總會枯竭,必須及早考慮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調整。
同樣,德國赫爾騰市是個歐洲老牌資源型城市,當前也正在謀求“綠色轉型”。赫爾騰市副市長沃爾克林德納說,作為歐洲過去最大的礦區,采礦業能為赫爾騰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但隨著資源的開采和減少,這些崗位逐漸消失。
為實現轉型,赫爾騰近年來投入了數千萬歐元。其中,對當地三個老礦區重新進行了規劃,包括建設新能源開發區、創意發展區等,并將以前的采礦區打造為風景區。
如今,一些正在加快發展的城市,也在趕超過程中注重守護一方水土,設立環保“第一道防線”。貴陽市市長李再勇說,近年來,貴陽在項目方面嚴格監管、提高門檻,在數量上“做減法”,同時在培育生態產業鏈方面“做加法”。貴陽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通過“做減法”騰出環境容量。現在,貴陽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少參會嘉賓表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前一些地方面臨的重大問題。如何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長沙市近期拒絕了一個70億元的項目,近年來還關停了19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些項目會增加碳排放量。但說實話,對一個急需發展的城市來說,地方政府還是會心疼的。”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長姚英杰說。
朱迪建議,各個國家和地區應從提高生產效率、保護自然資源、引導資金流向、促進綠色投融資、轉變消費模式、加強機制建設等方面著手,實現“綠色轉身”,著力改變“生態赤字”。
“如果大家共同努力,到2050年,我們有望重回人類‘生態足跡’只需一個地球的時代。”朱迪說。
(原標題:中外人士熱議“生態赤字”倒逼發展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