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在檢測環境數據
10年前,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第一個項目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在平整土地時,發現樹上有一窩鳥蛋,該公司鄭重其事地暫停該地塊的平整工程,等小鳥破殼飛走后才移走大樹。后來,在建設物流碼頭時,該海域在填海過程發現活體珊瑚,為了不使海域內的活珊瑚受到引堤施工的影響,該公司請來專家先把珊瑚移植到臨近海域再填海,還定期跟蹤查看珊瑚礁是否存活。十年來,在大亞灣石化區的建設中,總有這樣打動人心的真實的故事流傳。如今,這樣的故事在大亞灣已經化作一種理念,當地始終把環保放在第一位,斥巨資建設和完善區內環保基礎設施和環保監管能力,打造大亞灣環保“盔甲”,力爭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目標。根據石化區大氣自動監測站數據分析,石化區環境空氣質量一直滿足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的要求。
11月10日,大亞灣又一環保設施投入使用。耗資600多萬元,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的石化區環境監控中心正式啟用。當天大亞灣邀請國內主流媒體筆者和當地村民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并現場參觀石化區的監控設備和環保設施。據介紹,該中心集環境監測監控、環境監管和環境宣傳教育等功能于一身,配備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離子色譜儀、非甲烷總烴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及一套石化區特征因子大氣自動監測系統等國內外先進環保設備,具備水、氣、土壤、噪聲、機動車尾氣等108個項目監測能力,可基本滿足環境日常監管監測要求。在該中心一樓,筆者們看到在巨大的LED屏幕上,當天的檢測結果正在滾動播出。
據大亞灣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大亞灣,只要環保局提出用得上的設備,管委會在資金方面保證全力支持。”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大亞灣全區共投入環保資金達60多億元。2007年10月,投資270萬元的大氣特征因子自動監測系統在大亞灣石化區投入運行,這是廣東省內首座石化特征因子自動監測站,該站采用美國、德國、荷蘭、意大利進口儀器,在中心控制室通過軟件系統可實現對現場子站的實時監控和數據管理,實現了對石化區空氣質量全天候24小時跟蹤監測,再通過戶外LED顯示屏毫無保留地對公眾發布監測結果。根據石化區大氣特征因子自動監測站數據顯示,大亞灣石化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顆粒物等常規因子常年滿足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要求,石化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良好。
除了大氣監測,大亞灣斥巨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僅在石化區就有中海殼牌、中海油、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等三家污水處理廠。據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負責人介紹,處理廠耗資1.4億元人民幣,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2.5萬噸,目前每天會有2000噸污水需要處理。筆者了解到,匯集到這里的污水,再經過物理處理、生化處理、膜過濾處理等三級模式處理后,最后將處理過的污水通過一條22公里的深海排放管線進行深海排放。筆者在污水處理廠的最后一個過濾池看到,該廠技術員現場打起的一小桶水非常清澈,與最初入口處黑乎乎的污水形成鮮明對比。據大亞灣區環保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區環保局每年定期會對石化區排污口附近的海域開展海水監測,從監測結果看,該區域內海水水質滿足相應功能區要求,排污口附近海域水質保持穩定。
據了解,盡管當地環保投入和環保措施齊全,還是有不少市民擔心存在企業偷排漏排的現象,為有效防止企業偷排,當地環保部門在堅持建設項目環評及“三同時”的同時,每年對石化區排污口海域水質采樣監測6次,每月堅持對區內重點排污企業進行不少于一次的例行檢查,經常開展夜間、節假日的突擊檢查,并實行河流倒查責任制,確保各企業的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同時,當地環保部門建設了重點排污企業遠程視頻監控和在線監控系統,實現重污染企業視頻監控系統與環保部門的聯網,較好地防止了偷排漏排等環境違法現象的發生。
黃禮琪 丁美辰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