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在傳播路徑上,該活動自提出以來,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響應。區別于剛發出倡議時僅有少數媒體關注報道,近年來大眾環保意識的逐步加強,也在間接上逆推傳統媒體對該活動的議題設置。隨著微博等網絡SN S工具的逐步成熟,該活動的討論從1 .0時代轉型至2.0時代,輿論上的話題設置,也從簡單的各地活動介紹逐步轉向怎么度過“地球一小時”,如新浪微博“地球一小時”活動專題就吸引了2183048條相關微博。關于“地球一小時”的語義分析中,“環保”、“低碳”、“PM 2.5”等為環保類的熱詞,而值得注意的是,“創意”、“改變”、“獲得”等非環保類詞匯也一并成為關聯熱詞。可以看到,微博興起后,由于企業微博網絡營銷的需求,今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出現了企業根據熱點設置推廣、營銷的公關事件,企業網絡營銷與環保相關鏈進行捆綁營銷。(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媒體和受眾對于環保事件的關注,并非僅局限于諸如“地球一小時”之類的大型活動,近年來出現如康菲油田泄漏、云南鉻污染、紫金礦業污染、PM 2.5等涉及到環保的事件,均吸引了媒體和受眾的極大關注。我們注意到,今年涉及“地球一小時”的輿論場中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環保熱詞輕松化。不同于傳統媒體較嚴謹專業的語言,網絡互動輿論中,對于環保的用詞較為輕松。環保事件的關聯詞匯逐漸演變成環保事件的熱門詞匯,而相對嚴肅專業的詞匯仍占一定比重,但在使用時更多地為媒體所使用。網友互動則更多地采用“你怎么看待環保事件”,以及“環保創意”等較為輕松且互動性較強的詞匯。
二、網絡營銷中的環保創意捆綁。互動媒體的興起,成為企業營銷的又一大利器。企業公關利用熱點事件制造推廣與營銷。由于環保問題趨于嚴峻,民眾的意識加強并且呈越來越輕松的互動化,企業在網絡營銷中利用環保制造商機。如在PM 2.5事件中,空氣凈化器就順勢登場。而在“地球一小時”活動中,更多的企業利用熱點事件將自身產品與環保進行捆綁創意營銷。
三、政府逐步參與倡導環保。官方近年來也面臨G D P與環境的單項選擇中將天平逐步傾向環境。從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到短短半年內促使《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再次強調了P M2 .5監測項目逐步在全國范圍鋪開的時間表。在“地球一小時”活動中,也有諸多地方政府帶頭熄燈,如廣州市廣州塔、上海全市政府大樓等熄燈參加“地球一小時”活動,據統計有124座中國城市加入“地球一小時”,并公開了自己的環保承諾。(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四、環保意識逐步加強。經濟與科技的進一步發達,言論的進一步開放,人們在網絡互動環節越來越關注周遭的生存環境。而對于環保事件的關注,媒體也從早年的較少關注與缺席,逐步轉向事無巨細均設立報道專題。在輿論上,民意借助微博這一工具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與媒體專業意見的報道形成了良性互動。特別是PM 2.5事件,其實為民意倒逼官方并實施民間監督而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