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環保總局指導的“民生指數”顯示,公眾對環保的認知和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環保參與能力差,更須引起重視的是,絕大多數公眾一旦遇到具體的環境問題不知道應該如何參與。
數據顯示,公眾對環境負面問題的敏感程度和關注程度遠高于可持續發展、自然保護區等正面的環境問題。如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認知程度達到85.4%,27.1%的公眾表示對環境 污染最關心;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程度達到42.0%,最關心可持續發展的只有0.7%。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負責人說,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公眾將環境問題等同于環境污染,是由于公眾對于環境污染問題敏感所致。
80%以上的公眾最近三個月沒有參加過環保活動,而參與的公眾僅占6.3%;同時,當公眾遇到具體的環保活動時,視當時的情況再決定如何參與的比例最高,達到40%以上,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從眾心理表現突出。
“民生指數”顯示,公眾參與環保的行為以個人空間淺層次參與為主。目前公眾最關注公共空間的環保情況,比如空氣、水、噪音等,關注程度達到34.0%,這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公眾對擁有干凈整潔無污染的公共環境的期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參與的環保行為卻集中在個人的生活空間,并以簡單的、淺層次的環保行為為主,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節約用水、用電等。能迅速帶來改善并獲得利益的環保行為受到大力推崇,而有意識學習環保知識并用于日常生活,或主動參加公益環保活動等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或錢物的環保行為,則少人問津。
目前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權利雖然在法律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參與的具體條件、方式、程序上還缺少明確細致的法律規定,公眾一旦遇到具體的環境問題,不知道應該用何種方式參與,更不知道用怎樣的方式是最合理最合法的。環保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體制,將環保納入社會公共事務全民參與的范疇,進行環保社會動員教育是當務之急。
來源:新華網選稿: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