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信息溝通能力,增加自我保護能力,提高電力輸送能力……近日,杭州市電力局給輸電網制定了一份“成長計劃”,該局希望通過這份計劃的實施,讓輸電網在“強壯”的基礎上變得“聰明”起來。
活地圖、千里眼、機器人……目前,該局運用于輸電網管理上的“智能”產品不斷誕生,這些“新玩樣兒”的運用為打造 “聰明”的輸電網,優化輸電網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活地圖”提高工作效率
杭州范圍內22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有3300余公里,鐵搭6500多基,龐大的輸電網使得施工選址、故障搶修等工作開展起來相當不便。2005年,該局送電工區開始投入一項“費時費心”的工程,三年多時間里,工作人員將所有鐵搭與線路的位置都被記錄在了電子地理圖上,還拍攝了17萬張實地照片與之相對應,形成了杭州特有的輸電網地理信息系統——輸網GE系統。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規建處工作人員攜帶著施工圖紙資料走訪了杭州市電力局送電工區,就運河施工中涉及到的輸電線路位置和遷改工作了解情況。展開施工圖,一條新運河流經杭甬大地,蜿蜒綿長。這在以前,非得在實地跑上好幾天才能把具體的輸電線路桿位摸清楚,而現在,只需打開輸網GE系統,輸入坐標值,便能在短短幾秒鐘之內把區域內所有線路桿塔坐標、路徑顯現出來,不到幾分鐘,技術人員便將整理好的線路數據資料交給港航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看著手上一疊清楚明了的材料,對方由衷感嘆道:“我和許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打過交道,就算你們電力局的辦事效率最高!”
“千里眼”謹防外力破壞
據統計,杭州范圍內3300余公里的輸電線路中各類動態危險點有96個,而杭州市電力局運行人員只有56人,靠人為監督危險點肯定不行。為此,該局專門成立了輸電線路監控中心,并配備了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千里眼”。
“危險!危險!“,一天,正在監控中心值班的盛禮潤通過實時視頻監控裝置,發現500千伏敬瓶5901線線路下方一輛20噸級的吊車為解救陷入泥潭中的載重貨車,正吊卸其運載的大型水泥預制構件,吊車吊臂與導線距離已不足7米。盛禮潤趕緊電話通知監控點聯系人和線路運行人員,雙方及時趕到現場監督指導作業,避免了一起500千伏線路惡性外力破壞事故。事后,該局送電工區瓶窯保線站站長搖森泉仍然心有余悸,“當時敬瓶線導線對地距離只有17米,汽吊就在線路下方起吊,吊臂全部伸展開有25米高,而安規規定500千伏線路的安全距離必須達到7米,幸虧發現的及時,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機器人”保障人身安全
在輸電網管理中,傳統的人工地面巡線方式只能依靠肉眼或借助望遠鏡觀察線路的外部可見缺陷,對于一些穿山越嶺、橫跨江河的特殊區域線路段和特殊塔型存在盲點。而杭州市電力局卻請來了一位可以“掃盲”的新幫手——智能巡檢機器人。
7月16日,在離地60米高的500千伏窯王5432線上,巡檢機器人進行了帶電巡視500千伏線路的試驗,工作人員將它掛上架空地線后,機器人自己“握住”了線路,隨后機器上的紅外探頭對線路及周邊環境進行數據收集分析,監控線路設備的運行情況。在3公里以外的地面監控臺上,技術人員順利接收到機器人傳回的視頻圖像,畫面清晰流暢,各項參數指標也均顯示正常,試驗結果令人十分滿意。
這種機器人可以在遇到惡劣氣候及復雜地形時,完成人力難以完成的檢修任務,避免了人工操作中的傷亡風險。到今年年底,這種機器人將正式在杭州輸電線路上投入運用。
“仿真平臺”防范工作風險
電網變化日新月異,面對新設備、新情況,運行人員第一次操作時總會覺得心里“沒底”,這種情況不但存在安全風險而且影響工作效率。不過自從杭州市電力局建立了輸電線路仿真平臺后,運行人員的“第一次”也變得“胸有成竹”。
8月9日,杭州市電力局配合高鐵施工建設,計劃對500千伏喬仁線1號塔引流線實施拆搭頭工作。500千伏線路引流線拆搭頭工作對該局送電工區不少職工來說還是頭一次碰到,能不能安全順利完成任務,誰心里都沒有底。此時,該局送電工區技術人員利用現場真實照片對500千伏喬仁線1號塔整體進行了計算機還原,參照模擬動畫工作人員進行了反復演練,所有人對自己當天工作任務和現場安全措施、技術措施都了然于心。在當天的現場操作中,檢修人員將原定7個小時的作業壓縮到3個小時,大大縮短了線路停電時間。“輸電線路仿真系統不光給職工培訓創造了便利和條件,更為我們在臺風天氣影響下現場是否適合進行檢修工作提供了輔助決策。”該局送電工區副主任張斌說道。
“自我研發的智能產品不斷得到成功運用,堅定了我們探索、建設智能輸電網的信心”該局《智能化輸電線路設備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組相關負責人表示,下階段杭州市電力局將以實現電網事故預警、調度決策、規劃決策、防災決策等智能化管理為目標。在輸電線路設備狀態在線監測、輸電線路氣象環境監測、監控平臺信息采集和互動、電纜防盜報警系統運用、輸電線路全壽命管理等智能化功能上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