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國內首個大規模利用地熱發電廠的興建,讓西藏羊八井這片綠草如蔭的牧場,變成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我國大陸第一臺兆瓦級地熱發電機組在這里成功發電,并開創了世界中溫淺層熱儲資源發電的先例,進入工業性發電階段。
30多年后,國電集團又來到羊八井,開建一個10MWp并網光伏發電站,羊八井再次成為新能源發展焦點,成為“西藏自治區可再生能源示范中心”。
點亮拉薩一座城
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一位干部是第二代西藏人,他的父親當年帶著他來到拉薩,支援西藏建設,并扎根于此。當時的拉薩,在他記憶中最深刻的是晚上沒有電,當時他父親的單位最大的福利就是發蠟燭。
1974年,距離拉薩90公里的羊八井小鎮,噴涌多年的地熱溫泉,被一位老科技工作者注意到,并提出了地熱發電的設想。當年,國家先后撥出2億多元資金,把羊八井地熱資源的開發作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975年,羊八井打出了我國第一口濕蒸汽井,1976年安裝了我國大陸上第一臺兆瓦級地熱發電機組,并成功發電。
“當時羊八井地熱電站的發電量,占拉薩電網的60%,為拉薩人點亮了一座城。”羊八井地熱電廠廠長柳承志說。于是,拉薩亮了起來,晚上點蠟燭成為永遠的記憶。
藏族同胞的光明工程
羊八井地熱的利用,開啟了西藏新能源利用的一扇門。由于高海拔、高山大川等獨特的地理特點,西藏在電網建設上存在很大困難,因此如何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建起一系列小型電站,解決當地農牧民的用電問題,成為新能源發展最迫切的課題。
200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來到西藏阿里地區,批示要加快推動實現當地的“光明工程”。西藏自治區發改委人士介紹,此后,西藏建起了400多座小型的太陽能電站、1座地熱電站,解決了3.6萬戶農牧民用電問題。
據了解,目前西藏依然有近70萬人沒有用上電,西藏目前正推進太陽能單戶電源的使用,以使全部西藏人都能用上電。
變身新能源示范點
“我們海拔高,離太陽近。”西藏自治區發改委一位干部開玩笑說。但這句話卻代表了西藏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的信心。
2010年,國電集團又將目光投向羊八井,在這里投資2.2億元,修建10MWp并網光伏發電站,年發電量1730萬千瓦時,日均發電近5萬千瓦時。
“雖然與水電相比,規模依然很小,但是這是大規模利用的一次嘗試。”負責此項目施工的北京科諾偉業科技公司一位項目經理說。
與該電站的投資同步,國電集團還在運行了30多年羊八井地熱電站的基礎上,投資上馬了一個1000千瓦新型地熱發電二期工程,試圖在地熱資源的利用上再次探索。
據統計,國電集團這兩個項目,在25年的壽命期內,將產生約54250萬千瓦時的電能,與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累計節約標準煤約18.9875萬噸,減排50萬噸二氧化碳、2331噸二氧化硫、3780噸氮氧化物、150噸粉塵和51156噸灰渣。
柳承志介紹,作為新能源利用的先行者,羊八井地熱電廠也曾多次嘗試能源的綜合利用,例如溫泉水加熱大棚種蔬菜、溫泉水洗硼砂、溫泉水養羅非魚等,目前拉薩市場上70%多的羅非魚均來自羊八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