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改善居住條件的期望,已從擴大居住面積為主,轉向以選擇舒適、安靜、私密、方便的生活環境為目標。但是,由于輕質隔斷墻體的使用日益增多,對于新建住宅因隔聲質量差引起的訴訟時有發生。
80年代末,國家根據國情,制定了《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j118-88),其中民用建筑隔墻和樓板空氣聲隔聲標準,做為住宅用分戶墻及樓板中規定最低應該不小于40 db。
2 改造治理的工程情況
本次治理工程位于北京市廣安門南街榮寧園小區的居民樓,原分戶墻為9cm輕質墻體,因其較薄致使雙方生活存在很強烈的聲音干擾.
此次要求治理的業主職業是醫生,由于工作繁忙,原有的墻體隔音差,難以保障正常的休息,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發生此類問題與開發商之間除了訴訟途徑外,牽涉到原有墻體改造及原有住房面積變更等系列問題,而作為開發商有責任和義務協助業主解決問題。業主由于不希望在與開發商的磋商方面耗費過多的精力及時間,故要主動求對該墻做隔聲治理。
3 墻體改造前與改造后的測量對比
此次改造的工作是對原有建筑的處理,首先需要測試原有墻體的隔聲量及現場情況,然后對測量數據做出分析,依據分析結果設計改造方案,最后在工程完畢后對施工做驗收檢測。經過現場測量,其墻體原隔聲量為38db,我單位根據多年的隔聲測試,以及類似項目的治理經驗設計并組織了此次施工,改造治理后墻體隔聲量達到了51db。
4 治理目標與改造方案的設計
在進行治理方案設計之初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確立治理的目標。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建筑隔墻隔聲量大于50db時,人們聽不到隔壁的一般噪聲,可以滿足不受隔壁噪聲干擾和戶內交談“私密性”的理想要求;同時要對業主在資金投入及減少原有使用面積的損失。
此次改造治理的目標是達到50db的隔聲量,這就需要設計方案及使用材料上要使原有隔墻提高12db的隔聲量。此次工程涉及的兩個墻體,a墻分隔的是兩戶的臥室,b墻分隔的是臥室與客廳(圖一所示)。設計方案采用法國進口18mms型減震龍骨+20mm隔音泡沫板+12mm清音板+36mm木龍骨+雙層12mm清音板,在木龍骨形成的空腔內填充25mm玻璃棉。
為了減少占用原有使用面積,設計方案更多的應用了新產品與新材料,新建墻體每平方米的造價在800元左右,該住戶此次治理的墻體面積接近20平方米,治理方案總體增加厚度為110mm,占用原有使用面積0.6平方米,經過表面墻體的粉刷后與原有空間感覺上沒有明顯區別。
5 改造治理中的注意事項
此次設計方案采用的是多層復合構造,改造工程需要由專業的聲學單位和聲學工作者來完成。首先,對現場做系統的測量;其次,設計方案要在對測量數據進行仔細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完成;最后,由于隔聲的治理不同于簡單的室內裝修,施工完成后要通過對現場的二次測量來檢驗施工效果。
此方案中采用法國進口的s型減震龍骨在隔聲效果,占用原有使用面積較少,對整體墻面在隔聲性能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同時具有良好的堅固性。
在治理過程中將原墻面上安裝的線路暗盒完全密封堵死,并且在對新墻體上暗盒的安裝采用軟管套接蛇行布線,防止縫隙露聲。
在清音板安裝時對每層板的拼接處進行抹灰(密封)處理,同時每層板的采取了交錯的安裝方式。
6 總結
綜上所述,治理目標的確立非常關鍵,在盡量少占用實用面積與墻體隔聲量達到最大之間往往是存在矛盾的,需要業主與設計方充分溝通協商以達成共識。在經過治理后,墻體的隔聲量達到了國家規定的一級標準,為居住者提供了真正的舒適、安靜、私密的生活環境。